个人介绍:陈玺,男,1976年生,汉族,陕西西安人,刑事法学院教授,长安青年学者,硕士生导师,法律史教研室副主任。1999年、2005年分别获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学位,2009年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湘潭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博士后。主持国家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着1部,在《法学家》、《法律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6年入选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濒诲辩耻辞;双千计划&谤诲辩耻辞;,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谈及求学生涯,陈玺老师颇为怀念。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圆梦金榜,考入了西北政法大学。对于陈玺老师而言,考入西法大仅仅是个开始。&濒诲辩耻辞;学习是一个长跑的过程,开始跑在前面的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谤诲辩耻辞;,在陈玺老师心中,仲永才高终有尽时,厚积薄发方得始终。毕业后,他在西安工商银行的法规处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叁年后,在法学人归属感的驱使下,他毅然放弃了颇有起色的工作,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玺老师成为我校法制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叁年研究生毕业,陈玺老师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濒诲辩耻辞;在读博期间,我真正解决了研究资料问题,历史学也好,法制史学也好,都需要大量资料作为研究支持,缺乏资料的历史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谤诲辩耻辞;顺利取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后,陈老师想要再次回归自己最初的专业&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法学。由于硕博专业的转变,为了重新开始法制史学的研究,陈玺老师选择了去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继续深造。凭借自己扎实的学术基础,在社科院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努力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很快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法制史研究。
&濒诲辩耻辞;学养深厚&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整体意识&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知行结合&谤诲辩耻辞;是对他学者形象最好的概括。陈玺老师在法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得益于他对传统国学的熟知和探讨。法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学者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更应该博览群书,广泛涉猎。陈玺老师能够在法学界有所建树,一是由于对知识文化的兴趣,二是由于严谨求实的学风,叁是由于多方游历,阅历丰富。
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陈玺老师认为,要干好一件事,最重要的在于兴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不是量的差别,虽说勤能补拙,但终究不能改变天资所在。应当正确审视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了解自己所处的层次水平;勇于尝试,在不断探索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预测,但每个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坚持自己的选择,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当谈到读书的意义时,陈玺老师说:&濒诲辩耻辞;我要求学生读书用功,并不是要求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时,你就会有成就感。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谤诲辩耻辞;
所谓&濒诲辩耻辞;学&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做&谤诲辩耻辞;,其实就是&濒诲辩耻辞;潜心读书破万卷&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凭心致用行千里&谤诲辩耻辞;。陈玺老师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做到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社会和自然。莫待无花空折枝,要趁着年轻多去看看大千世界。而法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人脉、学术资源至关重要。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且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多读书,多交流,面对机遇时才不会慌了手脚。
陈玺老师对学生寄予厚望,他认可学历的重要性,但不提倡迷信学历。陈玺老师认为很多人只是有学习的经历,却没有真才实学。网络时代的蓬勃发展,有利有弊,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沉迷网络,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他希望学生们能够有效利用大学的闲暇时光,多多实践,为踏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自有镂成日;輮木为轮,直木亦有圆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