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李云,女,1967年生,陕西榆林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89年获延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评副教授职称,2010年获评教授职称。2007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导师,2011年被遴选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带头人。学术方面,发表专着1部、论文数十篇,核心期刊多篇,其中《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态度的新变化》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2016年被评为我校&濒诲辩耻辞;师德先进个人&谤诲辩耻辞;。
师者为长 德在育人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学生相处是一门艺术。李云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师德感化。
严谨、内敛、和蔼、敬业,这都是学生眼中李云老师的形象,而这背后蕴含的是李云老师从教多年来对自己的要求。&濒诲辩耻辞;以长者的身份关心学生的生活和需求,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谤诲辩耻辞;李云老师谈到,&濒诲辩耻辞;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习汇报,在自己所了解的领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生有困难了,老师就应该及时给予帮助。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学生人生价值的树立和思想导向规正有着重大影响。&谤诲辩耻辞;
俗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李云老师来说,其自身角色的定位绝不仅限于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完成学业。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守正确的道德与操守,也是李云老师对学生反复强调的内容。&濒诲辩耻辞;2015级民商法学院的魏靖鑫,上课认真好学,勤于思考,对政治理论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2016级反恐法学院的马玉红,听课认真,善于思考;2016级刑事法学院的柴智,对于课堂问题,踊跃发言,回答准确&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谤诲辩耻辞;对于好学上进,关心国家政治、国际局势的学生,李云老师如数家珍。她希望学生的眼界不仅停留在当下,也要放眼大局,关心国家政治,提升自身素养。
&濒诲辩耻辞;步入教师这行,其实是分配的结果。但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人和事,也就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坚持了下来。从教多年,受到很多老教师的影响,既感动也感恩,所以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信赖的引路人。&谤诲辩耻辞;李云老师笑着说道。师者为学志在求精
教师行业有别于其它行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教师往往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在李云老师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科书上的某些概念存在滞后性,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时代。她根据课堂的内容,听课的对象,上课的时间,将教学方式及时创新,如启发式、探讨式、合作研究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疑惑,课堂气氛活跃却不失纪律。
李云老师认为,教师这个行业需要沉淀和积累,切忌心浮气躁。对于讲授的内容,课前充分准备材料,全面掌握,力争严谨,将最核心、最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不可知之不深、言之随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化,随着学院的大发展,李云老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诸多改变。由于李云老师所带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所以她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竭力用真实的历史、客观的事实,来阐释政治理论,使所讲授内容具有扎实的说服力和可靠的确信度。李云老师还深入钻研多媒体制作技术,紧跟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的步伐,她精心设计的幻灯片不仅画面美观、清晰,而且链接、动画、视听等多技术手段并用,使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立体。
&濒诲辩耻辞;在走上讲台之初,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扎实备课的基础上,首先是面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们试讲。&谤诲辩耻辞;李云老师回忆起初入教学岗位的经历时说道,&濒诲辩耻辞;老教授们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对自己讲课的内容、方式、教态乃至声音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就使我从刚走上讲台之际就明白了作为一个称职的讲授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谤诲辩耻辞;对于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与学术水平,李云老师指出,专业知识扎实是前提,讲课技能良好是基础,科研水平提升是保障。老师单方面的付出无法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更需要联系与互动。对于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李云老师提出了建议与要求,一方面,多研读相关文献或论着,在主观上不能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要随着老师的教学活动而勤于思索。
国际视野 平民情怀
身为政法院校的老师,他们不但关心学生和课堂,而且关注整个学科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变革乃至整个民族的复兴。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在我校整体教学环境中的定位问题,李云老师思索后评价道:&濒诲辩耻辞;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承担着我校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宣传作为根本任务。&谤诲辩耻辞;
我校确立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国家本位意识以及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我校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提升确立了方向。&濒诲辩耻辞;作为西法大的一份子,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严格执行,责无旁贷。&谤诲辩耻辞;李云老师认为,相比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离不开本土化的研究思路,尤以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代表。近年来,李云老师倡导以经典着作为&濒诲辩耻辞;经&谤诲辩耻辞;,以重大现实问题为&濒诲辩耻辞;纬&谤诲辩耻辞;,在两者的交织中形成启发的焦点和讨论的主题,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方法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即不仅要求学生读书和习得原理,而且要求使理论和学术能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能够对时代问题作出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应答。
作为学科带头人,李云老师不仅在教学中严于律己,而且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的学科建设,带出了一支在教学上耐心负责并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在她的倡导、鼓励和引领下,这支队伍在教学上成绩显着,在育人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素质与品格,为提高我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做出了贡献。这支队伍也使我校本科生思想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跨上新台阶,以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更为出色的综合性人才。
何谓师德?孔子言:&濒诲辩耻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谤诲辩耻辞;以身作则不令而行,师者之重,在其责,师者之德,在其心,李云老师秉持育人从心从德的教育理念,春风化雨,默默耕耘,一灯如豆,四壁青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