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张书友,男,1979年生,河北张家口人,刑事法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1年获得西北政法大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西方法理学、法律学说史、法律方法、法律与文学,出版了《纯粹法理论》、《法律要义》等专着,并在《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第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我校师德先进个人。
张书友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但只要走上叁尺讲台,就变得严肃且格外认真。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课堂要与课后相区别,工作也要与生活分开来对待。作为法理学理论研究教师,工作之余,张书友老师也喜欢看有关文学、历史与哲学方面的书籍,他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实践的应用,注定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可以阅读其它一些有趣的书籍。知识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任何思维方式中获得学术知识,然后将知识融会贯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读问题。所以平时所看的书籍不一定要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口。&濒诲辩耻辞;你们要珍惜大学的时光,这个阶段是你们能够获取最多课外知识的时候&谤诲辩耻辞;张书友老师时常告诉学生,应该保持爱看书的习惯,不论是对自己的业务素质还是人格修养,都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人,拥有积极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思维发展导向。张书友老师在从教生涯中,一直都积极的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自主构建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他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还不曾讲解的情况下,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谈及教育理念,张书友老师表示,教育理念与时代条件相对应,每代人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各不相同,所以不能让现代九零后的学生去适应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相反,老师们应该主动去适应新的时代,运用新时代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作为一名老师,张书友老师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和学生在一起,是张书友老师从教十一年来,一直保持年轻心态的原因。为了提高学生们探求真理的主动性,张书友老师大胆创新授课风格,转换授课方法,幽默风趣的课堂氛围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对于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张书友老师认为,一位老师的授课形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待新事物的角度不一样,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都喜欢同一种方式。并且,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价值衡量标准,作为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采取其他更有效的途径获取知识。
在教育对象面前,孟子曾有言:&濒诲辩耻辞;君子有叁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叁乐也。&谤诲辩耻辞;其中第叁乐,便是教书育人。张书友老师也曾说过:&濒诲辩耻辞;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又有何难,若得天下蠢材而育之,使其蜕变心性,实为上佳。&谤诲辩耻辞;每个人受自我心性和能力的影响,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对待任何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应该以教育为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达到教育上的公平公正。
在谈及未来对学生教育的重点工作方面,张书友老师提到,每年自己所教学的内容,与上一年相比至少要更新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自己现在讲学的课堂内容至少和五年以后的要完全不同。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因为法理学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而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因为面对每一届学生的变化,教学老师的思想和教学内容也必须要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张书友老师喜欢养花,养猫,更是将家里的一只深空灰色的猫咪视为玩伴,为师者热爱生活,才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够实现桃李芬芳。
&濒诲辩耻辞;谁的青春不残酷。&谤诲辩耻辞;张书友老师用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勉励政法学子能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持之以恒。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