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常安,男,1978年生,陕西榆林人,行政法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2010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11年被遴选为研究生导师,2013年被遴选为我校首批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宪法与国家建构、民族法、中国宪政史。曾在《民族研究》、《中国法学》、《环球法律评论》、《北大法律评论》、《法律科学》、《清华法治论衡》等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30篇,并在《中国民族报》理论版上刊发学术时评10余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课题、陕西省社科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项目各一项,获陕西省级学术奖励四项。2016年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西北政法大学师德标兵。
&濒诲辩耻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谤诲辩耻辞;。自从教以来,常安老师始终秉承这样的理念,并以其思想、学识,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引导众多学子为人、为学,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业绩,为高校的法学教育事业奉献自我。
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大学四年,学生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训练基本的职业技能,也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安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结合时代需求,告诫学生从国家利益高度认识相关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贯彻正确的政治导向,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阅读、分析、思辨、表达能力,但学生往往在这方面缺乏自觉意识。针对这种情况,常安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法政热点评析、学术书评演讲等环节,鼓励学生有理、有节、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常安老师也针对目前学生对于国家治理等相关领域了解不足的情况,结合学校学科发展要求,开设了&濒诲辩耻辞;地方自治制度&濒诲辩耻辞;选修课,以边疆治理法律问题的学习、研究为例,引导学生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整全视角考虑问题,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日常教学知识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优良学风、启迪学术兴趣,常安老师专门开设了&濒诲辩耻辞;公法名着导读&谤诲辩耻辞;选修课,并与同事一起发起筹办了&濒诲辩耻辞;西北政法大学公法学术着作书评大赛&谤诲辩耻辞;,现已成功举办两届,有力地提升了校园的法学经典阅读热潮,并挖掘出一批具有学术潜质的学生。
从教过程中,常安老师主张&濒诲辩耻辞;因材施教&谤诲辩耻辞;,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与闪光点。从2012年被遴选为研究生导师以来,常安老师指导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已有多人获得各类奖学金,不少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业绩突出、深受好评。对于有意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常安老师积极加以引导,严格训练、推荐论文发表,指导过的学生目前已有多人在北京名校读博,且有意以学术为业,为我校公法研究的发展壮大储备了人才。
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践,常安老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联系实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常安老师担任省级精品课程《宪法学》的主讲教师,与同事合着《中国宪法》、《宪法学概论》各一部,参编《法社会学新阶》一部,编写《公法名着文献选》内部教学资料,供授课使用,效果良好。他积极就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并就学校的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献言献策,2014年发表的《法律硕士(法学)教学培养模式探析》主张法律硕士(法学)应明确培养定位、细化培养方向、夯实实训环节,被《人大复印资料(法学文摘)》全文转载,我校的法硕(法学)培养方案设置也在朝这个方面进行改革;他主张加强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正面引导,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写作模式采取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有效推动了学院、学校的相关教学实践改革。
在科研工作中,常安老师充分发挥研究专长与理论优势,以学术研究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在《中国民族报》(国家民委机关报)刊发十余篇学术时评,宣传民族团结理念;长年从事边疆民族法律问题研究,并与相关理论、实务机关保持常态交流,2014年刊于《民族研究》的长文《西藏民主改革:现代政治秩序建构及法理解读》,为我国涉藏外宣等重大政治、法律战略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是国内首篇从法学、政治学视角系统研究西藏民主改革的着述,推进了西藏现代史、民族法学、宪法学的既有研究,确保国家在涉藏外宣和涉藏&濒诲辩耻辞;法律战&谤诲辩耻辞;中立于主动地位。该论文发表后,被多家政府类网站转载,在涉藏宣传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常安老师以该论文为核心前期成果,也成功获批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将形成以西藏民主改革的法理解读为主题的系列论文、涉藏外宣咨政报告、专着。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常安老师会始终将&濒诲辩耻辞;勇于担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做真学问&谤诲辩耻辞;的治学理念贯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