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张翔,男,1969年生,陕西临潼人。民商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被同学们称为&濒诲辩耻辞;民法萌叔&谤诲辩耻辞;。1991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97年取得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取得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任务并出站,合作导师为王利明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权、人格与人格权,在《法学研究》、《法律科学》、《法商研究》等法学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2016年,被评为我校教学名师。
2003年以前,张翔老师主要从事物权法领域占有制度的研究,在这一阶段,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从占有到物权》与《论物权变动的理性基础及其实现》。博士生学习期间,他的研究方向开始向主体法转变,这一阶段张翔老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主要方向有叁:一为配合马俊驹教授在人格与人格权领域的研究,并合着《论人格权的理论基础及其立法体例》、《论民法个人人格构造中的伦理与技术》;又着《论支配利益的多样性与物权法定主义之协调》、《物权法典规定让与担保的可行性质疑》和《论典制习惯及其在成文民法上的重构》叁篇论文,探讨对于让与担保、役权和典权等方面问题;与此同时,其继续了博士学习前对于占有与物权关系的研究,撰写了《支配物的事实与支配物的权利》一文。
在博士后工作阶段,张翔老师又出版了个人专着《自然人格的法律构造》,并参与王利明教授总编的&濒诲辩耻辞;中国法评注与适用丛书物权法系列&谤诲辩耻辞;,合着《物权法所有权编》。主持司法部&濒诲辩耻辞;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谤诲辩耻辞;项目和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项目,撰写了《论&濒迟;物权法&驳迟;拾得遗失物制度的法律适用》与《商业登记与营业自由》两篇论文。
张翔老师在法律的道路上无法停下前行的脚步,&濒诲辩耻辞;学无止境&谤诲辩耻辞;许是对他法律学习道路最深刻的诠释。
在西北政法大学的民法课堂上,张翔老师授课的教室几乎是堂堂座无虚席,除却授课班级之外,在场的往往还有许多其他学院的学生,教务处也贴心地安排大教室以容纳学子。&濒诲辩耻辞;以走道为界,旁听蹭课的同学坐在教室相对后方的位置。&谤诲辩耻辞;为了减少旁听同学与原班级同学因听课座位不足可能产生的摩擦矛盾,这条规矩,已经沿用了多年,过去也有学生笑称要&濒诲辩耻辞;誓死捍卫我们的座位权利&谤诲辩耻辞;,并将座位记名化。学生的热情,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张老师课堂所独有的魅力。
教师梦最初诞生于张翔老师本科学习期间,身为班长的他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授了一堂课,也正是这堂课,使他得到了&濒诲辩耻辞;如同有若干年教龄的年轻老师&谤诲辩耻辞;的评价,这也让他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加之年少时心中怀揣的憧憬与向往,张翔老师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教师的道路。&濒诲辩耻辞;我觉得我能够成为一名好老师。&谤诲辩耻辞;张翔老师如是说道。
如今,他仍对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堂课记忆犹新,&濒诲辩耻辞;那是堂晚课,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发现只有我一个人,我在位置上呆坐了一个小时。&谤诲辩耻辞;第一次正式上讲台,内心难免紧张惶恐,&濒诲辩耻辞;我开始讲金庸、神雕侠侣,谈古龙,论齐秦,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通过热闹来吸引学生。&谤诲辩耻辞;有学生在课后找到张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张翔老师授课方式的喜爱,并希望能够拿到他的授课表,方便旁听。再后来,张翔老师开始向知识精炼的方向上发展,将知识点讲的更加深入,以帮助同学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北京攻读博士期间,他开始接触司法考试的教学,这也是其教学风格的转折阶段。教授司法考试课程期间,张翔老师发现,本科阶段&濒诲辩耻辞;讲理论、讲深入&谤诲辩耻辞;的教学方式对准备司考的学生来说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濒诲辩耻辞;他们想要知道的,和我所讲授的不一样&谤诲辩耻辞;,当发现了这一个事实后,张翔老师开始了自己教学方式的调整,必须要将知识点讲述得通俗易懂,以最有效、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解释知识点。改变已经养成了六年的教学习惯,实属不易,教学风格的改变也花费了张老师两叁年的时间。然而在改变过后,张翔老师将&濒诲辩耻辞;用最简单的逻辑把知识讲清楚&谤诲辩耻辞;这样一种授课的方式带入了大学本科的教学课程之中。由浅入深,再由深到浅,这两个阶段都要求授课者对知识了解透彻。简单易懂,精炼生动,这大概是张翔老师民法课吸引学生的一大重要原因。
&濒诲辩耻辞;老师,是能够感受到整个课堂的氛围的。&谤诲辩耻辞;虽然张翔老师的民法课听课学生众多,他甚至难以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学生,但他总是能够根据观察&濒诲辩耻辞;坐标学生&谤诲辩耻辞;的反应以及课堂的整体氛围来调整课堂的进度。互动性强、课堂氛围相对幽默轻松,张翔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帮助同学们了解民法,促使同学热爱学习。
在日常相处中,张翔老师同样是延续了他一贯随和而亲切的风格,&濒诲辩耻辞;民法萌叔&谤诲辩耻辞;,不仅仅是对他上课风格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是他日常性格的真实写照。课前或是课后,老师总是被一群热情而好学的学生们包围。有时上完课,从教室到教学楼的门口这样短短的不到一百米的距离,可能都要走上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但是张翔老师仍是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若是时间充裕,在课后的交流中,张翔老师更多采用&濒诲辩耻辞;苏格拉底式&谤诲辩耻辞;的回答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有些与老师相对熟悉,乐于与老师接触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遇到了困惑或是问题时,也会主动联系张翔老师,希望能够答疑解惑。张翔老师在回忆一位如今已经毕业的同学时,曾这样说道:&濒诲辩耻辞;我们的关系非常好,他经常会来问我一些问题,像是如何选修课程,哪些课程对他自己所规划的未来能够有所帮助。有自己的目标,这样很好。&谤诲辩耻辞;也许,成为张翔老师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日常生活中,他也希望能够给予自己的学生以尽可能的帮助。
大学四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是需要好好把握的阶段,张翔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西法大的四年时光中能够学会“珍惜时光,不负青春。” (学通社 曹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