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刘颖红,外国语学院法律英语教研室副教授。1995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参加留学基金委组织的赴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攻读英语教学法硕士学位课程,并取得教学法硕士学位;2006年荣获&濒诲辩耻辞;西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谤诲辩耻辞;二等奖;2007年被评为我校首届青年教学名师;2010年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正在进行有关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性研究,真正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制作了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件,利用课件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充实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获得各位师生广泛好评。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入手对学生进行区别性引导,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初见,是一个气温回暖的中午,阳光透过树叶间也显得格外温柔,走在校园青石板的小路上。原本的几分忐忑被她的爽朗、和善,消减了一大半,剩下的只有期待。作为青年教学名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的刘老师,她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在随后的交谈中充分展现出来。
热爱、机会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幸福,”谈及幸福,刘老师这样说。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凭借着自己对英语的热爱,加上自身的不断努力,1991年大学毕业之后就顺利成为一名英语老师。1995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1998她年带着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重回校园教书,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信用“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来形容刘老师再合适不过了。教书的这些年,刘老师也从没有放松过自己对英语学习的要求,消减对英语的热爱,所以在2002年留学基金委组织老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培训时,她顺利的取得了这个资格。取得这些成绩,刘老师却依然谦虚,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但幸运总是会降临在努力的人身上。刘老师努力教书,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这也给予她日后在工作中更加努力的动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那份热爱、努力和坚持让机会和幸运降临在她的身上。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刘老师坦言:”教书不仅仅是上课,更是一种实践,是要能解决学生们的困惑的。“她有一个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将同学们分组,每三个人一组,每组包括一个学习成绩较好,一个中等和一个学习较吃力的同学,让他们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在课堂外,她通过给同学们布置teamwork,如总结语言点,通过让学生做PPT、word等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相互之间配合、团结协作的能力。课堂上,她十分注重很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同学们的思维,充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她提到其实学生的能动性还是很强的,在课堂上与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和探讨之中,也会激发出她自己的许多新思路和想法,而课堂上的互动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课前让同学们做好自主预习,课上由同学们讲解知识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同学们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他们的主动学习,能更好更有效地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找到更为正确的学习途径,从而真正的将知识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除此以外,她还认为,教学是老师自身的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在跟学生互动中能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进步以及对知识的掌握。
谈及一些同学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变化之时,她说,高中的英语是很枯燥,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但大学的英语教学就应该回归自然,注重的是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能再像高中那样为了考试,为了什么目的,逼着学生去学,从而使同学们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原有的兴趣。很多同学刚入大学,许多学习观念还没有转变,一味的为了考试而读书学习,但是她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教学互动,慢慢的帮助同学们发现学习英语知识的乐趣,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的能力。
太阳似的温暖 母亲般的用心
平日里刘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重视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学校推行导师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她的工作量,但是她说导师制的推行是很有必要的,这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相互交流,了解学生,从各个方面且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平日里她会经常跟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跳出教育模式,像妈妈对待孩子般的帮助同学们尽快融入到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她还注重给学生补充文化知识,对他们进行文化熏陶,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她告诉学生:“大学就是人生成长的过程,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大学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好学校里的资源来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不要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要能够跳出专业知识的教授模式,开阔自己的眼界”。
刘老师希望能再获一次进修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自己,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系统,能够站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也能拉近她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才能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学通社刘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