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默默耕耘无悔付出 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访刑事法学院王政勋教授

  • 2013年11月17日
  • 西北政法大学报总第343期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王政勋,男,汉族,1967年9月生,陕西省洋县人。刑事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获刑法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师从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律师刑事辩护培训中心执行主任,华侨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律师协会刑事辩护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青年法律工作者协会理事。先后主讲刑法专题研究、比较刑法学、中国刑法总论、中国刑法分论、诊所法律教育共5门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基础理论、比较刑法学、诊所法律教育。共取得学术成果50余项,其中出版个人专著2部,在《中国法学》、《刑法论丛》、《法律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教材等共8部。主编教材四部《正当行为论》,该书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3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青年教学名师”。

      温暖和煦的阳光将秋日的清冷覆盖,就如同和善的王老师一样将笔者紧张的心情驱散。采访过程中,王老师以自己温和的声音解答笔者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心系学子,这是笔者此次采访最大的感触。王老师如亲人般,帮助学生成长;如朋友般,与学生同行于路上。得此良师,实乃吾辈所幸。

      春风化雨 点点教诲入心

      伴随着2013级学生融入校园,许多大一新生对如何在学习之余选择课余生活产生了疑惑。作为一位执教二十余年的老师,王老师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保证基础知识学习为本的同时,辅之以社团活动是必要的。他向我们解释道:“大学注重的是素质教育,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入社团使得学生的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能够得到提升。其次,作为今后的法律工作者,与陌生人交往是必备的技能,因此参加社团活动可得到这一方面的锻炼。”

      谈及璀璨多姿的校园文化生活,王老师也回忆起了自己的大学时光,感慨万千。大学期间,王老师曾在普法培训班担任授课教师,为基层人民树立民主法律意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权利。他还曾远赴湖南常德协助处理民事纠纷案件,参与社会大型普法活动。王老师感叹道,无论是课堂上的学习还是社会实践的收获,那时的时光或快乐,或悲伤,都将不会重复。劝君珍重时光事,未免他日难再遇。

      而说到大学生最应该掌握的技能时,王老师的回答是“写作能力”。王老师认为,“对于法学专业学生而言,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才能为之后的法律工作奠定基础”。为此,王老师要求他的学生在四年之内写100篇文章,可以是杂感、记叙文或者学术感悟等,相信通过长期的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这些文章王老师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也能极具针对性的指出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漏洞,对于师生之间的交流甚为有益。“这一代年轻人,是电子信息充斥的一群人,回归传统的写作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不仅要与时代接轨,同时也应该坚守文化传统,勿忘本源。”

      并驾齐驱 执着研究不变

      “科研”与“教学”往往被视作大学的两架马车,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王老师也有着自己的认识。“科研与教学是相得益彰的,教学是主业,但教学内容应该与科研相结合,才能更充实。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如果在科研方向没有建树,那么就是在某些领域有所短板的。”他以自己的行动践行这一原则,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丰富的科研成果加入教学内容中,投学生所好,加之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在学生中广受好评。正是因为王老师坚持讲学生真正感兴趣、需要了解的东西,所以他的课堂总座无虚席。课上的王老师是认真负责的师长,传递知识;而课下他则是学生的知己,用心交流和沟通。“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学老师的一点在于,中学老师是演员,只需要按照剧本一步步演完,而大学老师要加入自己的情节,使之多变。”王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如此理解道。

      为师者,在教授给学生书本知识之余,更应该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解案例之时,王老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出结论,掌握思考的方法,提高他们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鞭执手数年。在很多人眼里教师职业是枯燥,乏味的。然而,默默耕耘数十载,王老师高昂热情毫不减退。在王老师眼里,尽管学术研究可能比较清苦,然而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内心会有一种狂喜的感觉。这也成为王老师自我肯定的方式与荣誉感的来源。“教学是时刻在创新的!”王老师强调,他以自己的刑法课为我们举例,他在讲解刑法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教学讲义也是在不断的修订中完善。每一次的修订都是对以前的超越与创新。学术是在不断进步的,在研究学术的同时自我的思想也是进步的,何谈乏味?

      教学之余,王老师涉猎广泛,下棋,跑步等作为平常爱好,而对于书籍他则是热爱,他认为与文字为友,可以静心,在浮躁的社会中,只要能静心品读书中字句者,便能经得起人世沉浮。他提倡同学们在大一大二之时看一些文学类书籍,等到大二之后开始涉猎专业知识书籍。如此,不仅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弥补自身不足。

      以德育人  身正人之范

      “学问详明道德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王老师不仅严格要求自我,对于学生的教育他也认为德育为先,而后谈论才能兼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对于学生,能做的是明确自我的道德信仰,并且坚守下去。是非黑白,对错与否都要以自我的原则进行评判,不被他人左右,不被外在环境诱惑。如学习,不要总是被动的要求,而是应该主动乘胜追击。晨光之时,拿一本书,去领略书中的风采卓越。夜色降临,寻一间屋,细细感悟人间故事。如梦想,既然选择法律人这一志向,纵使艰难困苦,荆棘遍布,也要守住城池不破。

      随之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更是备受质疑,对此王老师并不认同。他觉得,只要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业上细心研究,总会遇到属于自己的伯乐。而现在大多数学生毕业工作不如愿,追本溯源还是自我的能力不够。如果在大学锻炼自我的素质,提高全面能力,有何担心?当谈及毕业之后的职业规划时,王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本科毕业后可以考虑研究生学习,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中,对于法律知识也会理解得更为透彻,这一点是本科学习所不具备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才能更透彻的领悟其真谛。

      “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王老师以此作为自己终生的追求和目标,努力开垦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王老师对我校学生怀有一份期待,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用四年光阴去铸就自己,用四个春秋来磨砺,等到有朝一日扶摇直上,笑看今朝璀璨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王老师愿与同学们共勉之,同为法律所奉献一份光和热。(学通社 杨倩)

相关新闻

  •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召开“同心迎国庆 民族一家亲”座谈会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10月1日,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于学院会议室召开“同心迎国庆 民族一家亲”座谈会。学院相关领导、辅导员和各民族学生代表参加,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卫波主持。 与会师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观看了戍边战士的光荣事迹。各民族同学分享自己家乡特色,并为大家带来丰富多彩的歌舞、朗诵等文艺表演,展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学院党委书记李政敏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感恩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的安全和平的发展空间,感谢包括戍边战士在内的为了国家安全稳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作为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的学子更应该团结一心,争当民族团结的宣传者,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供稿: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撰稿:张婕妮 审核:李政敏)

    2024-10-04
  • 民商法学院党委(扩大)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暨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会

    9月29日,民商法学院党委(扩大)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暨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会,学院党委委员、行政人员、学工干部参加,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朱茂主持。 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学院党纪学习教育情况。 会议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学院党委把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院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内容,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取得良好成效。学院党委将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学习机制,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会议要求,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深厚法学功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供稿:民商法学院 撰稿:昌盛 审核:朱茂)

    2024-10-02
  • 我校王瀚教授应邀出席纪念《仲裁法》颁布叁十周年——共促商事仲裁服务体系发展研讨会

    9月28日,纪念《仲裁法》颁布三十周年--共促商事仲裁服务体系发展研讨会在郑州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律师协会主办,郑州市律师协会、郑州仲裁委员会承办。开幕式由郑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李燕燕主持。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时志强,贸仲丝绸之路仲裁中心副秘书长蒋红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部执行部长张安毅,郑州仲裁案件受理中心主任柴青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我校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专家王瀚教授应邀作“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实践的新动向与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的主旨演讲,通过丰富的数据对比强调了从战略视角积极谋划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新动向,强调了国际民商事程序统一立法的进展、国际司法协助的依赖性增加、全球化与争议解决机制的融合、争议解决在营商环境评估中的重要性、互联网技术在争议解决中的应用,以及涉外法律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指出了构建全球法律利益交汇点和战略支点的重要性。 郑州市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市律师协会会长赵虎林作闭幕致辞。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瀚 审核:李立)

    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