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修身自得为科研 钻研探索求真知——访国际法学院李万强教授

  • 2013年11月17日
  • 西北政法大学报总第342期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李万强,男,1971年出生,山西芮城人。国际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中青年法学学者,国际经济法专家。他兼任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欧洲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陕西省国际法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他也是“中国外资法的重构与完善”等教育部重要课题的主要参加人。曾参编《元照英美法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国际投资案例精选》(复旦出版社2001年版)《汉英法律辞典》(外文出版社1995年版)。主要学术成果与荣誉获奖有: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福建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陕西省“优秀青年法律工作者”,陕西省“优秀留学归国人员”,西安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我校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青年教学名师”。

      求学:厚积薄发,天道酬勤

      成功的道路是从书山之径踏踏实实走过的,优秀的人都是在求知若渴的点滴累积中磨砺成才的。机遇往往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作为卓越的法学研究者李万强老师,他成功的背后,为之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和努力。

      用“天道酬勤”来形容李万强老师再恰当不过,他十几年来精研学术,兢兢业业,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1993年,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本科生,他因本科毕业时第一名的成绩保送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几年后,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在厦门大学法学院工作期间,他任讲师、硕士生导师,为本科生讲授《国际投资法》和《商法》,并从事国际投资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方面的学术研究以丰富自身视野、深入法律研究。此外,他还在《政法论坛》、《厦门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力求更多的深造机会。

      2001年9月,他因“人才引进”计划而进入我校工作。任教期间,他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然坚持看书,充实自己。机会常常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进入西法大当讲师的两年后,因为自身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主动创造的深造条件,李老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荣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4年,他师从著名国际法学家MichaelReisman教授,主修国际公法与国际经济法,不断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近几年来,李老师先后在十多个地区进行过学术交流与访问。因为李老师孜孜不倦地进行学术研究、他曾经5次获得过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由于科研业绩突出,陕西省政法委、法学会、司法厅等单位于2003年度联合授予了李万强老师省级“优秀法学研究工作者”称号。

      学术:创新研究,推动课堂

      “大学老师要想讲好课,科研是基础,只有先搞好科研,才能教出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谈及学术,李万强老师如是说。李老师从事国际法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持“灾难国际救助法律问题研究”、“‘入世’与中国外资法的完善”等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在国际法基本理论、国际经济法、国际商事仲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老师在科研教学的道路上一直秉承着这份理念,因此,李万强老师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一直坚持从当下热点出发,以努力解决现实法律问题为己任。他研究的“对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法发展”、“对于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对于国际投资法发展转型问题”等研究项目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在与李老师的谈话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他率领完成的科研项目及成果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并在众多高校内作为经典案例教授给法学专业的同学,李老师的一些科研创新成果已经作为教课所参考的重要文献,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国际私法精品课程引用及教授。此外,在很多学术交流活动中,李老师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学术观点也受到了同行们高度的关注并得到肯定。在科研创新的路上,李老师具有高瞻远瞩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实实在在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推动了法学教育的课堂,为法学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学:全球视野,法律思维

      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李万强老师不仅注重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在教书育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见地。李老师告诉笔者,在为人师的时候,他始终秉承着“注重实践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理念。作为国际法学院人才培养基地的负责人,李老师主张学生在读书期间要多了解国外法律知识,他经常邀请国外法律专家来举办讲座,希望以此来加强同学们对国外法律知识的了解。


李万强老师为学生讲授国际法

      “两项能力,两种意识,两大视野”是李万强老师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创性想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能够参与这项工作,李老师深感责任重大。国家启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是法学教育工作者实现其法治追求与梦想的难得的机遇,李老师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们具备两项能力,树立两种意识,拓展两大视野,从而成为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所谓两项能力,一是法律定向的决策能力,一是政策定向的决策能力。所谓两种意识,首先就是要忠于法律,在市民社会与权利政治层面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所谓两大视野,一是国际法的视野,一是比较法的视野。李老师说:“具备这两大视野,学生就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国内法,在外国法的映衬下研究本国法,在本国法、外国法与国际法的互动影响中探求实现国际社会和谐共处的法律路径。”

      李万强老师还教导学生要动态地、多角度地看待法律,将法律作为社会控制与社会再造的工具,通过法律手段,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际秩序,捍卫人类尊严。同时李老师也表示,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仅有这些意识是不够的,还应鼓励学生从公民社会与公益政治的层面思考问题,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采访的最后,李万强老师借笔者向同学们道出自己的期望:“希望同学们不局限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提升做人的境界,而这些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走得更远。除了书本、课堂外,同学们还要多参加包括学术活动在内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为师者,就应像李老师这样,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学通社 张琮 刘静芸)

相关新闻

  • 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召开“同心迎国庆 民族一家亲”座谈会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10月1日,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于学院会议室召开“同心迎国庆 民族一家亲”座谈会。学院相关领导、辅导员和各民族学生代表参加,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卫波主持。 与会师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观看了戍边战士的光荣事迹。各民族同学分享自己家乡特色,并为大家带来丰富多彩的歌舞、朗诵等文艺表演,展示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学院党委书记李政敏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安定的生活,感恩党和国家为我们创造的安全和平的发展空间,感谢包括戍边战士在内的为了国家安全稳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作为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的学子更应该团结一心,争当民族团结的宣传者,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供稿: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 撰稿:张婕妮 审核:李政敏)

    2024-10-04
  • 民商法学院党委(扩大)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暨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会

    9月29日,民商法学院党委(扩大)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暨党纪学习教育总结会,学院党委委员、行政人员、学工干部参加,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朱茂主持。 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学院党纪学习教育情况。 会议强调,党纪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学院党委把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院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内容,将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取得良好成效。学院党委将坚持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学习机制,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会议要求,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深厚法学功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供稿:民商法学院 撰稿:昌盛 审核:朱茂)

    2024-10-02
  • 我校王瀚教授应邀出席纪念《仲裁法》颁布叁十周年——共促商事仲裁服务体系发展研讨会

    9月28日,纪念《仲裁法》颁布三十周年--共促商事仲裁服务体系发展研讨会在郑州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省律师协会主办,郑州市律师协会、郑州仲裁委员会承办。开幕式由郑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李燕燕主持。 河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时志强,贸仲丝绸之路仲裁中心副秘书长蒋红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部执行部长张安毅,郑州仲裁案件受理中心主任柴青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我校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国家智库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专家王瀚教授应邀作“国际商事争议解决实践的新动向与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的主旨演讲,通过丰富的数据对比强调了从战略视角积极谋划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国际商事争议解决的新动向,强调了国际民商事程序统一立法的进展、国际司法协助的依赖性增加、全球化与争议解决机制的融合、争议解决在营商环境评估中的重要性、互联网技术在争议解决中的应用,以及涉外法律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指出了构建全球法律利益交汇点和战略支点的重要性。 郑州市律师行业党委副书记、市律师协会会长赵虎林作闭幕致辞。 (供稿: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 撰稿:王瀚 审核:李立)

    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