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刘云山强调: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2013年09月13日
  • 新华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刘云山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坚持从严务实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新华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周英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5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安排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的有关工作。

  会议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为全党做出了表率和示范。第一批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学习传达中央精神,在前期调研和准备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工作方案,进行深入动员,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开局顺利。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有很高的要求,群众有很高的期待。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贯彻整风精神,坚持从严、务实,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从严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参加教育实践活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务实就是教育实践活动要始终突出一个实字,在学习教育上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在查摆问题上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整改落实上要建立改进作风的切实管用的长效机制。

  刘云山说,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是首要任务,学习教育、征求意见是第一环节。只有把中央精神学习好领会透,才能把教育实践活动搞扎实,查摆问题才会有的放矢,整改落实才会积极自觉。要把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中央确定的重点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学习教育要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要把学习教育与听取意见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听取意见,在听取意见中深化和提升学习教育的效果,把征求到的意见带到学习讨论中来,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弄清楚作风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明确努力改进的方向。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洪祝,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相关新闻

  • 暑期不停歇 躬行在当“夏” ——我校扎实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各项工作

    炎炎夏日,高温酷暑,暑期的校园没有因为人员的减少而变得宁静,骄阳似火,恰是他们最繁忙的日子。 基建处以炙热践行初心,用坚守彰显担当,如期完成法律实务实训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内容,并移交相关部门管理使用;完成两校区学生公寓消防改造项目,实现两校区学生公寓消防系统联动;雁塔校区图书楼改造项目任务完成过半。 后勤保障处抢抓施工“黄金期”,顺利完成了雁塔校区锅炉房烟囱拆除和图书馆防水维修项目,长安校区远程计量电表加装项目,以及两校区基础设施改造、学生公寓维修、设备运行维护、校园环境提升等十余项重点维修改造项目及专项维修项目。 保卫处将守护师生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有效解决校内电动摩托车、自行车的乱停乱放问题,更好维护校园安全秩序,在长安校区学生公寓区和教学区划定专门停放区域,并优化近400米道路道沿;为提升消防安全水平,雁塔校区高层住宅楼消防给水设施维修改造项目顺利完工。 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支撑。信息网络中心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信息化使命,做细做实两校区假期用网保障工作,按期完成雁塔校区法律实务实训基地(一期)项目网络建设任务,以技术创新为学校发展提供新动能。 从安全隐患整改到校舍升级改造,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环境美化提升……所有工作人员克服暑热、躬身一线,加班加点、精益求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基建处、后勤保障处、保卫处、信息网络中心 撰稿:张佼 审核:燕福民)

    2024-09-05
  • 【陕西青年网】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原标题:探寻那曲文脉,团结民族宝“藏”——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周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2024年7月18日至7月25日,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周边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开展国家安全知识座谈会,增强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目的,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深入乡村社区,走访实地调研 1.走进那曲市色尼区团结小区,聆听民族团结故事 实践活动第一天,团队成员前往那曲市色尼区团结小区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在小区的文化广场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探索了解社区在促进多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共建中的做法与成效,聆听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在采访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藏族同胞对于国家的热切认同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热忱信心,有利于团队成员努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走进那曲市那日村,开展干部群众调查 探寻那曲文脉,团结民族宝“藏”实践团队还前往那曲市那日村开展群众采访调查,实践团队成员主要通过进入村民家中进行采访,挨家挨户发放问卷,开展群众座谈会的方式对那日村的群众进行调查,了解当地民众对国家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及情况;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进一步了解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认同和理解情况;同时积极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色庆乡那日村村委会对接,对当地驻村干部和村长进行访谈,了解当地的民族团结政策,以此来探索基层民族团结工作模式,为基层民族团结工作贡献力量。 国家安全法治知识村社干部座谈会——打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础 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对于增强民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国家安全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结合那曲市的社情民情,在那日村村委会活动中心为当地驻村干部和村民举行对于国家安全基本理论和国家安全法治知识的宣讲座谈会。并为村委会居委会制作汉藏双语的国家安全知识宣传物料,便于分发给村社居民阅读学习。 体验民族文化,共促文化传承 1. 同跳锅庄舞,共话团结请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月20日下午,实践团队成员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同跳锅庄舞,锅庄舞起的这一刻,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同当地群众一起组成一个又一个舞动的圆圈,恰似绘制了一个个民族团结“同心圆”。大家一起融入这和谐的氛围之中,使成员们切身感受到藏族文化的魅力。 2.走进羌塘恰青赛马节,展现文化传承风采 那曲赛马节,也被叫做羌塘恰青赛马节,是世界知名的赛马节,已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马节是那曲的传统特色节日,实践团队成员在赛马节时制作汉藏双语的宣传标牌,并在那日村内进行张贴宣传。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关注赛马节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亲身参与到赛马节骑马、拔河、共唱藏语歌、共跳民族舞的活动中,在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中体会汉藏民族团结的温暖。 随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团结成为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探寻那曲文脉,团结民族宝“藏”实践团队走进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了解那曲当地民族团结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及情况,探索基层民族团结工作模式,为那曲市民族团结工作和国家安全工作贡献力量,用实践谱写文化交流互融进行曲,奏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强音。 【陕西青年网】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http://iyouth.com.cn/showm.asp?id=3274

    2024-08-21
  •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7月中旬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云岭之南 民族同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以法治之光,照亮云南民族团结之路;以语言之桥,连通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普”润建水,同语共绘民族团结 实践团的成员们踏入建水古城调查采访,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倾听老街的故事,记录下每一句普通话中凝结着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感受民族团结共融的精神实质。此外,实践团成员在建水西庄镇马坊街集市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村民认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以及各民族紧密团结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其后,实践团队还深入东林社区,采访民族团结的先进者。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这些生动的案例作为榜样,向更多的人传递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一系列深入透彻、颇有成效的调研实践活动,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也让他们见证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团的实地宣传中,讲好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建水小调,绽放彝汉融合之花 在建水县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小调的独特魅力。建水小调,犹如一朵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彝汉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谱写出一曲民族和谐共生的赞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与彝族沙莜腔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汝林的交流中,更深刻理解了建水小调背后蕴含的民族团结与文化共生的理念,深入感受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浓烈氛围。 红色记忆铭初心,文化精神永流芳 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了朱德故居,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朱德故居,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光辉一生的注脚,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九人团”革命纪念馆。馆内“九人团“精神所传达的是建水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与不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无畏与无惧。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 法暖万家,共筑青春法治梦想 实践队在共青团建水县委的指导下携手建水县妇联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关怀与引导。实践团成员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于营造更加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书写民族繁荣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还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普法小短片,期望以法治之力,助力云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中,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走访调研看乡情,淬炼青春到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中深入感受民族团结与法治共进的盛大赞歌。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以不懈奋斗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https://mbd./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04073207859232073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sShare=1

    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