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林学启:教育实践活动应避免四种问题

  • 2013年09月13日
  • 学习时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我们党历次开展集中教育实践活动,都会根据党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主要内容,抓住了群众路线的关键要点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要着力化解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避免&濒诲辩耻辞;动力不足&谤诲辩耻辞;的问题。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政治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作风不实、脱离群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部选拔任用中群众评价权&濒诲辩耻辞;轻&谤诲辩耻辞;、上级评价权&濒诲辩耻辞;重&谤诲辩耻辞;,造成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重&濒诲辩耻辞;对上负责&谤诲辩耻辞;、轻&濒诲辩耻辞;对下负责&谤诲辩耻辞;,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坚持群众路线上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中国广大农民的要求和愿望作为评判革命事业的准则。美国学者莫里斯斯迈斯纳指出:&濒诲辩耻辞;在毛1927年写的着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不仅把农民看作革命的民众基础,而且把革命创造力和政治判断标准这些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党才具备的东西,赋予了农民。在毛看来,不是党来评判农民的革命能力,而是农民来评判党是否足够革命:&濒蝉辩耻辞;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谤蝉辩耻辞;&谤诲辩耻辞;且不论西方学者论述的出发点,单就认为&濒诲辩耻辞;农民来评判党是否足够革命&谤诲辩耻辞;而言,已经指出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秘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干部选拔任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多次指出,&濒诲辩耻辞;人民公认&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群众满意&谤诲辩耻辞;是主要标准。因此,&濒诲辩耻辞;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谤诲辩耻辞;。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把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才能解决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濒诲辩耻辞;动力不足&谤诲辩耻辞;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一种倒逼机制。

避免&濒诲辩耻辞;以虚制实&谤诲辩耻辞;的问题。习近平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濒诲辩耻辞;四风&谤诲辩耻辞;问题。这&濒诲辩耻辞;四风&谤诲辩耻辞;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发现问题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仍然存在&濒诲辩耻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谤诲辩耻辞;的现象。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问题认识不到位、剖析不深刻,究其原因是&濒诲辩耻辞;好人主义&谤诲辩耻辞;思想严重,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对此,毛泽东早就指出:&濒诲辩耻辞;对于我们,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实行&濒蝉辩耻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谤蝉辩耻辞;,&濒蝉辩耻辞;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谤蝉辩耻辞;,&濒蝉辩耻辞;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谤蝉辩耻辞;,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谤诲辩耻辞;我们必须以整风精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否则,面对&濒诲辩耻辞;四风&谤诲辩耻辞;问题这些实实在在的顽症,很容易走入&濒诲辩耻辞;以虚制实&谤诲辩耻辞;的窘境。

避免&濒诲辩耻辞;冷热不均&谤诲辩耻辞;的问题。毛泽东说过,&濒诲辩耻辞;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谤诲辩耻辞;。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针对各个层级、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等单位性质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中央机关、地方政府由于层级不同,担负的责任不同,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有侧重点。否则,&濒诲辩耻辞;剃头挑子一头热&谤诲辩耻辞;,顶层设计的良好初衷和基层回应形不成共鸣,容易出现&濒诲辩耻辞;冷热不均&谤诲辩耻辞;的现象。因此,一要避免&濒诲辩耻辞;上热下冷&谤诲辩耻辞;。各级党组织在制定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时,要明确方向和搭建基本框架,预留空间,鼓励基层创新,激发基层活力。比如,适度下放权力资源,提高基层干部为民办事解难的能力和热情。二要避免&濒诲辩耻辞;时热时冷&谤诲辩耻辞;。习近平指出,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各地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成予以固定和推广,形成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避免&濒诲辩耻辞;厚此薄彼&谤诲辩耻辞;的问题。对如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强调的重要一点就是,坚持统筹兼顾。以往党内开展集中教育活动,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机关、农村和社区党员抓得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员、流动党员则较为薄弱。诚然,非公公司党员呈现分布广、流动性大、岗位千差万别的特点,存在&濒诲辩耻辞;口袋党员&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隐形党员&谤诲辩耻辞;去向掌握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的问题,但是各级党组织仍然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否则,就达不到&濒诲辩耻辞;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谤诲辩耻辞;的要求,就难以避免&濒诲辩耻辞;厚此薄彼&谤诲辩耻辞;的不均衡现象。

习近平指出,&濒诲辩耻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谤诲辩耻辞;。叁个&濒诲辩耻辞;必然要求&谤诲辩耻辞;都是针对问题而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树立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相关新闻

  • 【陕西青年网】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原标题:探寻那曲文脉,团结民族宝“藏”——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周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2024年7月18日至7月25日,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周边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开展国家安全知识座谈会,增强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目的,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深入乡村社区,走访实地调研 1.走进那曲市色尼区团结小区,聆听民族团结故事 实践活动第一天,团队成员前往那曲市色尼区团结小区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在小区的文化广场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探索了解社区在促进多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共建中的做法与成效,聆听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在采访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藏族同胞对于国家的热切认同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热忱信心,有利于团队成员努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走进那曲市那日村,开展干部群众调查 探寻那曲文脉,团结民族宝“藏”实践团队还前往那曲市那日村开展群众采访调查,实践团队成员主要通过进入村民家中进行采访,挨家挨户发放问卷,开展群众座谈会的方式对那日村的群众进行调查,了解当地民众对国家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及情况;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进一步了解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认同和理解情况;同时积极和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色庆乡那日村村委会对接,对当地驻村干部和村长进行访谈,了解当地的民族团结政策,以此来探索基层民族团结工作模式,为基层民族团结工作贡献力量。 国家安全法治知识村社干部座谈会——打牢民族团结法治基础 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对于增强民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实践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国家安全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结合那曲市的社情民情,在那日村村委会活动中心为当地驻村干部和村民举行对于国家安全基本理论和国家安全法治知识的宣讲座谈会。并为村委会居委会制作汉藏双语的国家安全知识宣传物料,便于分发给村社居民阅读学习。 体验民族文化,共促文化传承 1. 同跳锅庄舞,共话团结请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月20日下午,实践团队成员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同跳锅庄舞,锅庄舞起的这一刻,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同当地群众一起组成一个又一个舞动的圆圈,恰似绘制了一个个民族团结“同心圆”。大家一起融入这和谐的氛围之中,使成员们切身感受到藏族文化的魅力。 2.走进羌塘恰青赛马节,展现文化传承风采 那曲赛马节,也被叫做羌塘恰青赛马节,是世界知名的赛马节,已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赛马节是那曲的传统特色节日,实践团队成员在赛马节时制作汉藏双语的宣传标牌,并在那日村内进行张贴宣传。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关注赛马节赛前—赛中—赛后全过程,亲身参与到赛马节骑马、拔河、共唱藏语歌、共跳民族舞的活动中,在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中体会汉藏民族团结的温暖。 随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团结成为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探寻那曲文脉,团结民族宝“藏”实践团队走进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了解那曲当地民族团结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及情况,探索基层民族团结工作模式,为那曲市民族团结工作和国家安全工作贡献力量,用实践谱写文化交流互融进行曲,奏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强音。 【陕西青年网】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http://iyouth.com.cn/showm.asp?id=3274

    2024-08-21
  •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7月中旬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云岭之南 民族同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以法治之光,照亮云南民族团结之路;以语言之桥,连通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普”润建水,同语共绘民族团结 实践团的成员们踏入建水古城调查采访,与当地居民展开深入交流。成员们倾听老街的故事,记录下每一句普通话中凝结着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感受民族团结共融的精神实质。此外,实践团成员在建水西庄镇马坊街集市设立了专门的宣传摊位,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更多村民认识到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以及各民族紧密团结所能带来的巨大力量。其后,实践团队还深入东林社区,采访民族团结的先进者。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这些生动的案例作为榜样,向更多的人传递民族团结的精神内涵。一系列深入透彻、颇有成效的调研实践活动,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当地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情况的了解,也让他们见证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团的实地宣传中,讲好普通话,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建水小调,绽放彝汉融合之花 在建水县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还深入探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小调的独特魅力。建水小调,犹如一朵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彝汉文化的交融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谱写出一曲民族和谐共生的赞歌。同学们在亲身体验和与彝族沙莜腔州级非遗传承人张汝林的交流中,更深刻理解了建水小调背后蕴含的民族团结与文化共生的理念,深入感受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浓烈氛围。 红色记忆铭初心,文化精神永流芳 实践团成员首先走进了朱德故居,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朱德故居,实践团成员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是他光辉一生的注脚,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朱德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九人团”革命纪念馆。馆内“九人团“精神所传达的是建水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坚韧与不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理想信念前赴后继的无畏与无惧。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 法暖万家,共筑青春法治梦想 实践队在共青团建水县委的指导下携手建水县妇联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活动。此次宣讲活动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更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关怀与引导。实践团成员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助力于营造更加安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书写民族繁荣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还策划并拍摄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普法小短片,期望以法治之力,助力云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边疆社会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实践中,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走访调研看乡情,淬炼青春到基层,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中深入感受民族团结与法治共进的盛大赞歌。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以不懈奋斗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华商报】推普搭建“心”桥梁 民族团结谱新篇——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https://mbd./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review=1&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04073207859232073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sShare=1

    2024-08-05
  • 【紫阳县人民政府】西北政法大学师生团队到紫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硒望紫阳”实践团来到紫阳县,开展“富硒惠民,青年兴农”系列调研活动。 实践团分别与共青团紫阳县委、紫阳县农业农村局、紫阳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等部门干部座谈交流,充分了解紫阳县基本情况、富硒产业发展现状、文旅融合发展进程等,加深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团还来到硒陶博物馆、蒿坪村、西关社区、中茶紫阳茶叶有限公司等地,通过实地查看、座谈采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走访调研,了解紫阳茶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深入调研集体经济发展、移民搬迁后扶、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做法。 【紫阳县人民政府】西北政法大学师生团队到紫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https://www.zyx.gov.cn/Content-2730046.html

    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