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人民日报评论员:“治治病”旨在对症下药

  • 2013年09月13日
  • 人民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人的身体有了毛病,要及时就医。人的思想和作风有了毛病,也须抓紧诊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区别情况、对症下药,才能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12字总要求中,&濒诲辩耻辞;治治病&谤诲辩耻辞;是归宿和落脚点,是决定民主生活会质量高不高、活动效果实不实的关键所在。

当前,从治理&濒诲辩耻辞;人情案&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关系案&谤诲辩耻辞;到整改多占住房、公款吃喝,各地各部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行立改,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存在护短遮丑不作为、&濒诲辩耻辞;领导患病,群众吃药&谤诲辩耻辞;、吃&濒诲辩耻辞;保健品&谤诲辩耻辞;糊弄等现象。这就告诉我们,落实&濒诲辩耻辞;治治病&谤诲辩耻辞;的要求,难在正视问题,旨在对症下药。正是从这个角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濒诲辩耻辞;治治病&谤诲辩耻辞;就是要&濒诲辩耻辞;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谤诲辩耻辞;,讳疾忌医,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无药可治。面对作风顽疾,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真抓真改的决心,才能找准病灶、抓住要害。反之,看到问题躲着走,碰到矛盾绕着过,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贻误治病时机,冷了群众的心。

找出了问题,更需对症下药。&濒诲辩耻辞;药对如锁开&谤诲辩耻辞;,抓对方子用对药,才会发挥疗效。教育实践活动聚焦作风建设,而作风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一个药方治不了百病,科学有效的做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病情病因,讲究方式方法。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也应找准&濒诲辩耻辞;病症&谤诲辩耻辞;、区别对待,该吃药的吃药,该动手术的动手术,切实体现从严治党要求。

&濒诲辩耻辞;治病&谤诲辩耻辞;过程,就是教育实践活动见真章、动真格的过程。不论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还是召开民主生活会,那些重形式轻内容、重表态轻行动、重班子轻个人、重工作问题轻&濒诲辩耻辞;四风&谤诲辩耻辞;问题的做法,既未找到症结所在,也未用对药、用足药,甚至以&濒诲辩耻辞;保健品&谤诲辩耻辞;取代治病药,真病假治、大病小治,只能是越治病越重。只有较真碰硬、狠下猛药、深挖病根,才能扫除积弊、破解难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说:&濒诲辩耻辞;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谤诲辩耻辞;惩前以毖后,治病为救人。落实&濒诲辩耻辞;治治病&谤诲辩耻辞;要求,既要治已病,又要治未病,建立防病治病、祛邪扶正的长效机制。只要党员干部作风一新、党组织肌体更加健康,就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凝聚亿万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相关新闻

  • 【人民日报】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全球人权事业不断发展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五届会议正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来自中国的多家民间组织和机构在日内瓦举行边会、讲座,围绕“现代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人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等主题,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围绕国际人权合作等议题与参会的各方代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致力于通过教育摆脱贫困 “通过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提升其社会竞争力,是实现少数民族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之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主题边会上,中国人权研究会副秘书长王琰文表示,中国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权,成功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视教育、保障教育,并致力于通过教育摆脱贫困,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在这场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主题边会上,多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介绍了中国西藏、新疆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俊艳介绍,西藏和平解放前,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几乎全是文盲,没有受教育权。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公民受教育权得到切实保障。2020年第七次中国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升至1.1万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贾春阳介绍,为保障西藏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中国政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国保障西藏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努力极大推动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藏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吐尔孙·艾拜介绍,为确保新疆各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受教育权,新疆不断拓宽教育渠道,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新疆依法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周露露表示,少数民族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和新疆在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西藏残疾人教育资源涵盖多个方面,新疆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除了受教育权,中国少数民族的其他权利也得到很好保障。在“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主题讲座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西藏、新疆实践,系统介绍了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对外传播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乔巴生表示,当前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民族和睦相处,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将更好地保障新疆各民族平等权利。 旅居瑞士的藏胞、歌唱家德钦·夏克—达格赛结合她2023年到访西藏的“寻根之旅”,称赞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藏族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比利时藏学家安德烈·拉克鲁瓦分享了他在西藏的所见所闻,表示西藏的发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到在中国中央政府支持下,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文化传统得到很好保护,西方社会对西藏的固有偏见和媒体的虚假报道毫无道理。 日内瓦爱梦成真基金会主席克里斯托弗·斯塔克伯格表示,中国提升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意义重大。他感谢中国专家们的发言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在可持续发展中加强人权保护 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离不开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民间组织也是推动人权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共同发展、人权进步、促进对话交流、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爱德基金会等机构主办的“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人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题边会上,中外人士就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人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认为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更好推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加强团结合作,重振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朱桂杰表示,中国社会组织积极助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同时广泛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活动,从民间角度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中方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等平台,扎实开展“丝路心相通”行动,成功举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等人文交流活动,有效增进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黎娟表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加强民间组织之间的国际合作可以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可持续的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爱德基金会区域发展高级总监钱霄峰认为,民间组织在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民间组织加强了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提升了在国际和多边平台以专业的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韦丹丹分享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帮助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实现减贫与发展的案例,并期待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助推国际减贫与可持续发展。 斯塔克伯格在会上表示,民间组织跨越国界的交流和互动非常重要。将人权武器化是某些国家为争夺世界主导权而进行的权力游戏,只会造成“双输”的局面。 瑞士籍法律专家、基本权利高级国际顾问凯瑟琳·姆本格表示,在充分实现人权并使其系统性地为全人类所享有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应当负有支持、促进并帮助各国克服分歧的国际责任。    共同探讨人权法律保障的最佳实践 人权理念和规范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表达方式。中国为完善当代人权理念和规范、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持续努力。在“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主题边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脱贫攻坚、荒漠化治理、气候变化、残疾人体育权利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范九利表示,中国通过不断健全人权法律保障,切实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可以将中国经验分享给更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全球人权事业不断发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方强认为,不同国家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差异,既是挑战,也是共同进步的机会。美中两国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法律研究和人权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正视各自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通过对话和合作,共同探讨人权法律保障的最佳实践。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表示,从构建完整的脱贫攻坚法律体系,到最新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持续为减贫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潘俊武强调,中国政府从人民利益出发,切实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来自摩洛哥的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汉娜·塔米克谈到,中国对扶贫、经济发展和法律改革的承诺,证明了其韧性、适应性和致力于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的奉献精神。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郭淼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通过环境政策、环境义务及责任立法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予以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姝琪表示,残疾人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法律的有力保障。近年来,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法律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成就显著。 【人民日报】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全球人权事业不断发展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4/04/nw.D110000renmrb_20240404_1-03.htm

    2024-04-07
  • 【人民日报】钻研法学为青少年成长撑伞

    张安辰本科在西北政法大学读金融专业。西北政法大学有一个开课亮点:不论开设什么样的学科,都会为学生配套相应的法学课。正是这样的课程设置,让张安辰发现了法学的魅力,法学并不像自己原本想象的那样晦涩难懂,反而点燃了自己的学习热情。 近年来,能够解决涉外金融纠纷的“金融+法律”复合型人才受许多雇主青睐。张安辰早有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计划,她选择出国留学,学习法律。 经过前期准备,张安辰来到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进行硕士学习。谈及在这里求学的感受,张安辰说,大学里严谨的学风、友好的教职员工以及完善的警卫服务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教职工和教授和气、热心。我记得我们学院办公室有3个工作人员,他们每天都非常热情地跟每一个经过的学生和老师打招呼。在我临近毕业时,其中一个小哥已经调到别的学院工作了。但他还是特地跑来祝贺我们毕业,令人暖心。” 刚到美国,张安辰的英语交流其实并不顺畅。虽然她的语言成绩不错,但在实际应用以及面对法律相关专业术语时,还是有些迷惑。此外,美国高校老师的授课方式也需要她适应。“这里的教授在课前都会布置四五十页的内容,让学生们去读,了解实际案例。但在上课时,老师讲的跟书本不一样。”张安辰介绍,“老师不会只限于这个案例,他会多讲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案件,也不会告诉我们通过这个案件得出怎样的结论,而会让大家有更多延伸思考。这对于我这样法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有难度。” 于是,她向授课老师请教。这位教授后来成为她的博导,教授非常耐心告诉她,每一堂课都会有录像,录下了黑板及整个课程的情况。他告诉张安辰一个网址,让她有空回看录像。 凯斯西储大学法学硕士有3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国际商法、国际刑法以及环球法律研究。虽然国际商法是个热门选择,有很多中国学生会就读这个方向,但张安辰另辟蹊径,选择了国际刑法。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除了我自己感兴趣,导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张安辰说,她在迷茫时教授告诉她,如果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就多看、多试,总能找到自己热爱的课题。 在硕士期间,张安辰大量修课,只要是有帮助,哪怕是不计学分的课程,她也认真修习,努力补足自己此前法学知识的缺失。 不过她发现自己的知识尚有欠缺,靠仅仅一年多的“强力突击”还不足以做个好律师。在她发愁之际,导师建议她可以再读个法学博士,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看看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正是博士的这段学习经历,让她找到了自己想要从事的事业方向。 张安辰接触到一个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案件,在梳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过往时,她了解到这个犯罪嫌疑人在年幼时可能遭受过校园霸凌,没有得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些因素在一定概率上引发了青少年犯罪,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如果可以尽早介入,给予青少年身心灵援助,是不是就不会有惨烈的后果发生了? 张安辰萌生了一个念头,将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从刑法转向青少年犯罪,希望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一些引导。 “这个案件让我很有感触。”张安辰说,“我曾有同学遭遇过类似情况,幸运的是他有父母的帮助。而我代理案子中的这个男孩就没那么幸运了,我希望我能运用所学知识,为改变现状出一份力。” 如今,张安辰已学成回国,做着一份与青少年成长紧密相关的工作,她坚定地说:“我会站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角度,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人民日报】钻研法学为青少年成长撑伞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3/28/content_26049285.htm

    2024-03-29
  • 【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网、中国日报】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社会实践队走进安康市汉滨区——探索科技助农,小我融入大我

    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社会实践队走进安康市汉滨区 ——探索科技助农,小我融入大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对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青年之智赋能乡村振兴。7月12日至7月27日,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赴安康市社会实践队开展为期15天的“探索科技助农,小我融入大我”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踏上出征之途探寻科技助农 7月12日,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出征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格物楼刑事法学院举行,刑事法学院党委书记孙学龙、刑事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聪、全体辅导员出席仪式。 孙学龙希望同学们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在活动中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注意自我形象,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安全、圆满完成此次“三下乡”活动。同时希望同学们脚踏实地,勤思多问,把“三下乡”当作向各行各业虚心学习的社会大课堂,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挖掘特色产业思考振兴之路 实践队抵达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后,积极开展调研活动,前往汉滨区忠诚村“科技农业”产业项目示范基地、蒋家坪茶园示范基地等展开调研学习,深入了解当地特色农产物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忠诚村天瑞塬农业公司负责人吴斌与实践队员进行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该园区一直坚持走规模发展与创新模式发展道路,加大科技投入,重视新品种引进与新技术试验,推进园区朝着安全发展、全方位帮扶、农民融入产业链方向发展。 天瑞塬农业基地园区作为先进科技农业基地对于“科技助农”的引领、宣传和推广起到的重大作用,不仅促进了汉滨区科技农业、品牌销售打响名声、走向全省、全国,而且对于促进乡村振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在园区的大力推动下,科技助农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乡村振兴契机。 实践团队还来到平利县蒋家坪村进行实地调研,在讲解员的细致介绍下,进一步探索安康市汉滨区农业发展现状,推动科技助农深入发展。 据介绍,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蒋家坪村,曾经是“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2016年以前,村里只有不到两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群众出行难、物资运输难、产物销售难,年轻人都不愿待在家里,全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7%,是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近几年,在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蒋家坪村用活用足交通扶贫政策,修建公路26公里,形成了以村委会为中心向镇、组、园区辐射的公路网。公路助推产业,产业因路而兴。从2020年至今,蒋家坪连续三年成为国际茶日国家分会场,各地的游客也纷纷来蒋家坪游茶山、赏美景、尝美食。 擘画时代乡村新画卷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为深入了解安康市汉滨区重点社区治理创新做法,总结社区治理优秀经验,实践团来到了汉滨区新城街道双堤社区展开实地调研。 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龙刚,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双堤社区的治理模式以“党建引领,双网三化”为特色,希望队员们可以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先进经验,总结优秀做法。双方在社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中心展开会谈,副主任杨娜娜详细阐述了双堤社区治理模式。 青年作为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力量,要主动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关注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实践队员行走在田间地头,观察基层、服务基层,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团队还将继续深入基层、深挖“科技助农”产业活力,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价值,促进汉滨区科技农业、品牌销售打响名声、走向全省、全国。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