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中国教育报】传承红色基因 心怀“国之大者”

  • 2022年10月20日
  • 中国教育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西北政法大学

传承红色基因 心怀“国之大者”

张佼



翻开承载西北政法大学85年办学成就的厚重卷轴,那一头连着汤汤延河水,这一头傍着巍巍终南山,中间是一代代西法大人心怀“国之大者”,用“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书写绘就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朽画卷,是进入新时代的我们向着建设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矢志奋进的壮美篇章。

初心如磐,向着老一辈革命家指明的方向坚定前行

西北政法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浓厚红色基因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高校,其前身是陕北公学。学校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等时期,始终牢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使命,以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要求,以艰苦奋斗、砥砺奋发为底气,以团结一心、上下同欲为动力,坚定不移朝着老一辈革命家指明的方向勇毅前行。

正如学校党委书记孙国华所说:“学校的发展壮大史,就是一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前行的实践史。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培养出一大批党所要求的‘先锋分子’,不辜负党的嘱托、人民的希望。”

凝心铸魂,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党建故事”凝心铸魂,以“育人故事”强基固本,以“红色故事”蓄势赋能。

学校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基本要求,着力讲好“党建故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深入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学校党委入选全省高校党建“示范高校”,7个基层党组织进入国家、省级高校党建“双创”行列。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基层党组织“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建设成效显着。

为了深入推进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学校“一张蓝图绘到底”,着力讲好“育人故事”。实施“叁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一体化设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夯实了“育人蓝图”基础。

学校依托丰厚的校史资源,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编印传承有序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料,排演音乐会《黄河大合唱》、话剧《庄严的审判》《人民好法官》等独有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充分利用陕北公学旧址、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等红色校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传承红色基因重走校史路——‘寻根之旅’”等活动……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守住“红色基因”传家宝,自觉融入“红色血脉”。

锐意进取,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五年来,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

学校坚持卓越师资立校,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专任教师总数超过1000人,博士化率达到49%,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5%。新增二级、叁级教授25人,完成3批83人次长安(青年)学者、长安青年学术骨干选聘,推荐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交流。涌现出赵馥洁、韩松、刘进田、汪世荣、倪楠等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师德先进,形成了一支以领军人才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青年优秀人才为支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急需和未来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学科水平迈上新台阶。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法学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7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21门国家、省级一流课程。

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学校入选“全省高校团建示范院校”培育单位、3个班级团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团建样板支部”培育单位。多名学生或团队在全国“学宪法讲宪法”、“理律杯”高校模拟法庭竞赛等高规格高水平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一名学生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两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入围奖,7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勇担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学科特色,形成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新格局。

2017年以来,学校新增两个国家、9个省部级研究基地,与国家部委、省级机关、大型国企合作共建9个研究基地,6个团队获批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获批科研项目921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2项、国家教育部门项目19项。出版着作230余部,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200余篇。《法律科学》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学校深化“经世致用”理念,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开展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宣讲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50余项国家和陕西重要立法意见征集。

“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牵引,将自身使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所有西法大人的追求。”学校校长范九利表示,“我们会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现实需求,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成为新征程上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守正创新,奋楫笃行启航新征程

在伟大建党精神和“老延大”优良传统的滋养下,建校85年来,16万余名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其中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工作,为国家发展和西部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团结之心、实干之力、拼搏之劲,奋力谱写法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孙国华说。

相关新闻

  • 点燃红色信仰,启航青春征程

    报告主题: 点燃红色信仰,启航青春征程 报告人:樊丁,校党委组织部组织员。 举办单位:行政法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Aj13教室 报告时间:2024年12月04日19:00至22:00

    2024-12-04
  • 诵红色经典·育时代新人 ——我校举办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大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共同主办,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社承办的“诵红色经典·育时代新人”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大赛决赛于11月29日晚在长安校区AJ33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郭武军出席。 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奇教授表示,此次诵读大赛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同学们通过比赛提升了朗诵水平,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爱国情怀的种子,坚定了报国之志和民族复兴的梦想,在思想上实现了主题的升华,让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自10月初赛启动以来,共有来自14个学院的50支队伍2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参赛。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10支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决赛。决赛现场,选手们紧扣“诵红色经典,育时代新人”的主题,将个人感悟融入诗朗诵、情景演绎、歌唱等多种形式之中,深情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礼赞。作品《永不消逝的声音》获得一等奖,作品《纪念·礼赞·璀璨》《那一年,中国青年正十八》获得二等奖,作品《满江红》《红旗渠》《陕北公学》获得三等奖,作品《荷花淀》《美丽中国》《我的南方和北方》《我的母语,我的祖国》获得优秀奖。 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大赛作为引领青年学生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平台,意义深远。学校将继续激励青年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切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并借助红色经典的智慧滋养,不断锤炼个人品格、提升思想境界、指导实践行动,为培养更多矢志不渝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贡献力量。 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社团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观看比赛。 (供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撰稿:慕婧 审核:寇汉军)

    2024-12-01
  • 国际法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国际法学院党委于11月23日至24日组织师生党员、涉外法治人才基地班、涉外律师项目和联合培养部分学生代表赴富平、蒲城、韩城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全体成员在习仲勋陵园、习仲勋故居和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回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奋发力量;在淡村人民法庭切身感受接地气、具实效的司法服务,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奠定基础;参观调研了陕西省首个家训家规教育基地——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学习了文化产业赋能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模式,有效激励青年学子永葆爱农心、聚焦农所急;在蒲城考院、司马迁祠和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深刻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进一步明晰在新时代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本次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课,激励全体成员在实践中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学院党委将着力在提升思政育人质效、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和法学理论研究、开展有组织科研上下功夫,为学校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凝心聚力、蓄势赋能。 (供稿:国际法学院 撰稿:韩潇 审核:李立)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