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西安日报】魏奇: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 2022年12月10日
  • 西安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魏奇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论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充分肯定了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他部分任务部署也都有与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论述,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稳步迈进的坚定决心。

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和动员令,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其中,涉及教育、科技、人才都有一系列指标和任务,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还有“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指标,都和教育、科技、人才密不可分。这意味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叁者之中,教育处于并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科技强盛不断注入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一系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就教育谈教育,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发展不仅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规律,更要准确把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和供需规律,从更为宏观的视角认识教育的定位与使命。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代会报告中对于教育的表述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且在以往的报告中,教育往往与民生相关。如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谈到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下,提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则与科技和人才叁者并列,并单独列为第五部分。从表述的侧重点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教育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则是“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叁位一体,这一方面与中国教育的发展阶段相关,更凸显了党对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时代对于教育建设的论述,分别回答了要不要建设教育强国、如何建设教育强国、如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问题。

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了新时代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方针,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建设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建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系列战略擘画,充分说明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对强国强军的重大意义。那么在新征程上,如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如何解决人才评价、教育评价、科研创新体制机制、教学科研评价等深层次问题?面对中国人才和科技在西方遭遇的“围堵”,如何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如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系列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夯实现代化建设人才基石。这就需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发挥教育在自主培养各类基础性人才方面的条件性作用,深化发挥教育在集中培育各类高端人才方面的主体性作用,拓展发挥教育在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方面的发展性作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新闻

  • 王瀚教授受聘西安仲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2025年3月13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对于聘任西安仲裁委第四届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王瀚教授受聘西安仲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聘期为2024年12月4日至2029年12月3日。 (供稿:国际法学院 撰稿:石文慧 审核:李立)

    2025-03-21
  • 【陕西日报】虚拟账号受法律保护

    从微信、微博、抖音,到游戏账号、电子会员……在当下“全民触网”的时代,人们生活的大多数场景都“嫁接”于网络上。甚至很多情感链接,也深度依赖网络媒介。 然而,近日一网友因去世近10年的父亲的微信账号被平台回收而发帖“求助”,引发了一场“数据热”背后的冷思考。 “……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面对该网友的遭遇,其他网友也纷纷分享自己“遗失”网络账号的经历,有人担忧自己已故亲属的社交账号迟早会被收回,甚至有人紧急为自己的各种网络账号备份。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需要一份“账号安全感”。 ■ 虚拟账号并不“虚” “我从大二注册微博后,就一直在上面记录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瞬间。但工作后的第二年,账号竟然被盗了。后来我通过官方渠道找回了账号,可里面的内容被清空了。”3月12日,回忆起自己的“倒霉”往事,在西安上班的山东人杨天祎连连叹息,她说,“那一刻,感觉自己的青春被人偷走了。” 像杨天祎一样,如今在很多人眼里,网络上的虚拟账号并不“虚”,哪怕与具体的金钱利益不挂钩,但镌刻着时光、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智慧结晶的网络账号也具有十足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妥善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平衡各主体间合法权益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国瀚文解释,网络虚拟财产主要指依附于网络虚拟空间、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具有一定价值的,在特定群体中传播和使用的信息产物。目前,其法律属性已得到确认——我国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国瀚文解读,我国民法典从法律层面确认了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作为价值载体的财产属性,就意味着个人网络账号作为网络虚拟财产的一种形式,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 数字遗产能继承吗? 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2024年事实与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估计有55亿人使用互联网。 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已故人士网络账号如何处置以及数字遗产能否被继承等问题引发关注。 记者查阅到,国内某社交平台服务协议明确,为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用户注册或创建账号或功能账号后如果长期不登录,平台有权回收该账号,由此带来的任何损失均由用户自行承担。 “目前大多数社交平台在用户服务协议中会明确表示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用户仅有使用权,同时也会禁止非初始申请注册人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其他方式使用。”国瀚文说,平台如此规定,一方面是基于信息管理安全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隐私和死者利益保护。她指出,承载着用户隐私、社交关系等的虚拟账号不能放任其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状态,而基于网络虚拟财产不同于其他有形财产的特殊属性,也不能简单参照一般财产的继承规定对账号进行直接继承,否则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和他人合法权益。 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速裁庭法官李多萌表示:“身故并不意味着隐私不再重要,基于隐私保护与个人信息安全,个人社交账号,继承人一般不能直接继承,但是可以依照遗嘱继承。” 2023年度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至2023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将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进行合理分配、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已有平台规定,如用户不幸逝世,其近亲属可通过官方客服渠道联系平台,以获取相关指引来行使法律规定的合法、正当权益。 ■ 公众要提高自身权益保护意识 近几年,与虚拟账号有关的纷争屡见不鲜。 “因缺乏统一的价值认定标准,如何评估网络账号的价值是个棘手的问题。”李多萌介绍,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的网络账号,如用户充值的游戏账号、淘宝店铺的账号、粉丝量众多的直播账号等,因能够实现网络交易变现,其价值较好判定。然而,普通群众在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承载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被侵权后,责任界定及赔偿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现实阻碍。 李多萌说,要想减少因虚拟账号引发的纠纷,网友需要提高权益保护意识。她建议,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设立遗嘱的方式,对自己名下的虚拟财产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登录账号,防止账号被盗,也不要随意将账号信息透露、转借给他人。 “一些重要的数据信息,可定期进行备份,以防丢失或损坏。”李多萌还提醒,公众在注册相关账号时,要仔细了解平台管理和服务协议内容,依规合理使用账号,使用中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与账号管理运营方沟通,万一发生纠纷,要敢于通过合法手段维权。 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涉及个人数字权益、网络平台运营治理、社会公序良俗、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等的复杂议题。“期待不久的将来,我国能构建起既有效保护用户权益和平台利益,又兼顾网络安全和公序良俗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制度体系,在法治的轨道上促进网络虚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有序发展。”国瀚文表示。 【陕西日报】虚拟账号受法律保护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01068.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2025-03-21
  • 我校保卫处及多名同志获西安市公安局表彰

    近日,西安市公安局印发《对于表彰2024年度文化保卫工作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决定》,表彰西安市文保系统各级保卫组织和保卫干部在守牢安全防线、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我校保卫处荣获“优秀高校保卫处”称号,李国洋(保卫处)荣获“优秀保卫干部”称号,巩飞(新闻传播学院)、崔岚秀(党委宣传部)、孟德文(党委学工部)荣获“优秀信息员”称号。 2024年,保卫处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安全稳定目标任务,做到“六个坚决防止”,积极履责,勇于担当,敢于奉献,全面化解风险隐患、切实提升安防水平,有力保障了校园安全稳定。全年在两校区电动自行车、摩托车专项治理工作,两校区消防设施升级改造工作,长安校区智慧校园门禁信息化建设工作及两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套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保卫处及全体保卫干部、校卫队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始终保持昂扬斗志,锐意进取,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履职尽责,全力为保障学校的安全稳定贡献力量。 (供稿:保卫处 撰稿:王宸子 审核:乔军伟)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