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6日上午,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能容纳500人的础闯33教室气氛庄严,座无虚席,过道、走廊里都挤满了学生。9时许,由西安市雁塔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一起盗窃案在这里公开开庭审理。
“这起案件是我院首次尝试定罪量刑程序分开审理。辩护人是西北政法大学的两位知名教授,我们也派出了精兵强将支持公诉,选择在大学校园里开观摩庭,就是想借助高校智力资源,推进岗位练兵。”西安市雁塔区检察院检察长同振魁告诉记者。
雁塔区检察院借力高校,提高干警的能力和水平的思路开始于两年前。2008年初,同振魁到雁塔区检察院上任不久,就感觉到“这个底子不错”的全国先进院扑面而来的压力和挑战。作为西安市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辖区,雁塔区的案件不仅数量多,而且新型、疑难、复杂案件多。该院现有的74名检察人员中,一线办案干警只有47人。按照万分之一点五的人员配备标准,雁塔区检察院编制缺口达80人以上。
如何在现有干警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既要完成办案任务,又要不断提高办案质量,还要提升办案效果,同振魁认定,只有充分挖掘干警的潜能,不断提高干警的综合能力,培养检察精英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同振魁把目光投向了离雁塔区检察院只有两站地距离的西北政法大学。
同振魁的想法得到了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的理解和支持。
2008年5月13日,阳光明媚,雁塔区检察院门口响起了阵阵掌声,西北政法大学与雁塔区检察院合作成立的“检察实务理论研究中心”、“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正式挂牌。雁塔区检察院与高校检学合作迈出了第一步。
学者挂职,注入新的活力
2008年5月29日,《陕西日报》等媒体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经雁塔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任命西北政法大学杜发全教授为雁塔区检察院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副检察长(挂职),同时,区委组织部正式发文任命杜发全教授为雁塔区检察院党组成员。
高校学者到检察院挂职并不是件新鲜事,为何这则消息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同振魁向记者解释,以往高校学者到基层政法单位挂职仅是虚职,而雁塔区检察院挂职副检察长是有职有权,既通过法定程序任命,又得到了组织部门发文确认成为领导班子成员,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有权审签案件、参与检委会决策,而且作为党组成员要参与全院重大事项的研究,并直接分管具体业务。
杜发全到检察院上班一个月后,政工科科长来找他取指纹备案,这意味着他这个挂职副检察长也要和院里所有的干警一样,每天要指纹签到。尽管已经过法定授权和组织任命等一系列严肃的程序,但正是这个不大不小的细节让杜发全真切地感受到检察院的务实。“他们没有把我当外人。”杜发全回顾当时的情景时说。
审批案件、参加检委会疑难案件讨论,参加院里的文体活动、出席干警的婚丧嫁娶,杜发全尽可能地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很快完成了从“杜教授”到“杜检”的角色转换。
“挂职学者直接参与党组会、检委会的研究决定,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增加了班子的创新性、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检察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振魁说。
干警们也很快感受到了挂职副检察长带来的新的气息。
2009年3月,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谢晖教授应邀到雁塔区检察院做专题讲座。其后,北京大学法学院陈瑞华、陈兴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吴宗宪教授、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强力教授、台湾东吴大学陈子平教授等14名知名学者先后到雁塔区检察院进行专题讲座。
这些专家讲座被干警们称做是“精神大餐”。每逢讲座,大家都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齐聚会议室,与专家热烈讨论。“如果没有检校合作的这一平台,我们基层检察院的干警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学界大腕,很难了解到最前沿的法学理论和实务动态。”侦监科干警贾羽中说。
“理论水平高,为人和气,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推开办公室的门向他们咨询和请教。”侦监科干警周一帆谈起第二任挂职副检察长郭洁时说,“在遇到疑难、复杂案件时,她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很大。有一次,在审查一起骗取银行贷款案中,办案人员对案件的认定存在较大的分歧。我们找到郭检,经过她的一番分析讲解,大家很快统一了认识。”
“一对一”课题组,培养业务骨干检
校合作协议签订两个月后,2008年7月,在挂职副检察长杜发全的积极倡导下,雁塔区检察院成立了西安市第一个基层院研究室。
“调研是提高干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证明问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杜发全说,“基层干警做调研,不是单纯为写论文而写论文,而是要通过写论文学会思考问题,学会讲道理。”
那时提起调研,干警们就头疼。没有选题、没有思路、没有时间……如果能与高校教师合作,把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干警扎实的法律实务经验结合起来,一定会产生高质量、有深度的调研成果。研究室主任王淑珍上任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鼓励干警积极从事调研工作。
2008年9月26日,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在雁塔区检察院举行,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市委党校10位专家学者分别与10名实务经验丰富的检察干警组成了“一对一”调研课题组。
接下来的几个月,参加“一对一”课题组的干警过得艰难而充实。工作中的难题变成了调研的课题,调研方法也从无章无法渐渐有模有样。“别的不说,单单收集数据这一项就收获很大。”干警贾翀说。
8个月后,“一对一”课题组举行了成果汇报会。调研成果涉及检察机关自侦、侦监、公诉、民行、控申、预防等各项业务及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等,不仅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且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从理论层面展开了论证。其中两篇论文的作者还应邀参加高检院、中国法学会举办的有关研讨会并获二等奖。
“这种和高校学者结对子联合攻关的方式,不仅让我掌握了科学的调研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公诉科副科长董晓瑜说。
“以前案子结了就算完事,办100个案子也是一个水平,现在结案后都愿意写些东西了。”干警王艳文说。
“一对一”课题组成员党军虎告诉记者,他从“一对一”课题研究中受益良多,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增强了,思路和眼界也拓宽了。
“‘一对一’研究模式是一种首创,一方面使法学理论界参与到检察理论研究中,为专家学者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和研究平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也使干警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思考,提高执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院长王政勋教授说。
“一对一”课题组带动了全院的理论研究氛围。一份数据可以表明雁塔区检察院叁年以来的巨大变化:2003至2007年,调研成果总计13篇;2008年41篇;2009年68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发表43篇,是上一年的近3倍。
吸纳高校志愿者,参与未成年人社区帮教
2009年5月22日,西北政法大学的两名研究生小钟和小刘来到雁塔区检察院。这一天她们被委以重任,担任一名尚在读初二的未成年犯刘春(化名)的矫正志愿者。
“今天给你介绍两位姐姐,以后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她们都会给你提供帮助,有什么不开心、不顺心的事,也可以找她们。希望你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认真改正,重新回到阳光下。”侦监科科长许英对刘春说。
许英告诉记者,雁塔区有中、小学校119所,在校学生10万余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发案数量呈上升趋势,但他们大多为偶犯、初犯。从2003年起,雁塔区检察院就尝试对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的未成年人开展社区帮教。这种帮教与社区矫正相比,主要针对的是未成年未决犯,即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案件中的未成年被告人,检察机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帮教和考察后,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被告人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决定。
“近年来,我院成立了未成年人办案组,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不少干警也反映,每次面对那些十几岁的问题少年时,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检察官的身份和年龄的差距都决定了我们很难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许英说。
检校合作为许英和她的同事摆脱这一困境带来了机会。
2009年5月20日,雁塔区检察院联合国际司法桥梁组织、西北政法大学启动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项目。该项目聘请北京大学陈瑞华、北京师范大学吴宗宪教授为顾问,并遴选25名在校研究生担任志愿者,与未成年人办案组共同对问题青少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这些志愿者有爱心、有热情,而且懂法律,接受过基本的心理培训,更主要的是他们与被矫正者年龄接近,容易沟通,这是吸纳高校学生,参与未成年人社区帮教最大的优势所在。”许英说。
志愿者何晓辉告诉记者,其实即便是同龄人,要走近那些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的第一个帮教对象小党是一起抢劫案的从犯。“刚开始时,我给他打过许多电话他都不接,后来我就通过蚕蚕和他联系,他对我的留言答复是‘滚蛋’。我虽然很生气,但也没有放弃。后来我得知小党喜欢健身,就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健身知识,他才开始接纳我。”
志愿者李妍最初对如何接近她的帮教对象小卢也是一筹莫展,“当我得知小卢的家庭是做化肥生意的,小卢职高毕业后也将很快成为父亲的助手时,我上网查了好多有关化肥的知识,总算是找到了一些共同语言。”
雁塔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楚俊玲告诉记者,吸纳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未成年人帮教一年以来,雁塔区检察院共对9名失足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措施,并对其中6人作了不起诉决定,初步形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的“雁塔模式”。北京大学法学院陈瑞华教授认为这是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惩防中继圆桌审判、前科消灭之后的又一“发明创造”。
检校合作两年,同振魁实现了当初把挑战变成跳台的设想。在雁塔区检察院,一系列变化悄然发生:全院干警素质和能力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专家型人才,各项工作不断创新……2010年2月,雁塔区检察院跻身全国模范检察院之列。“实践证明,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开展检校合作,不仅有利于高校不断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培养优秀法律人才,更有利于检察机关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作为实施‘人才强检’战略的一个形式,我们下一步将继续拓宽检校合作方式和渠道。”6月2日,同振魁在院党组“落实全国人才会议精神”的会议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