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北京考试报:西北政法大学校园文化及招生特色

  • 2010年05月25日
  • 《北京考试报》2010年04月27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二级学科覆盖所有法学方向

  西北政法大学已有73年的历史,其前身是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管理、文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全国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该校哲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法学专业为省名牌和特色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西北政法大学在北京二本招生。

  本科学生在长安校区学习和生活,我们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走在校园,仿佛漫步公园。教学楼、图书馆和宿舍楼间距很大,中间有大片的坡式绿地,一条小河贯通校园,金鱼自由自在游弋,蝌蚪们也来凑热闹。两岸是绿树和长凳,叁叁两两的学生坐在其中读书、休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群学生向小河对岸的高大教学楼走去,下午课快开始了。

  优势学科特色鲜明

  教务处副处长张宏斌谈起学校的优势学科来如数家珍。他介绍,学校的二级学科覆盖所有法学方向,主要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法学、哲学、新闻学、经济学等是本校的优势学科。法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学生均可通过辅修学习法学知识,有助于考法律专业硕士和出国深造。张宏斌习惯把该校的新闻学专业称之为法制新闻学,因为新闻学的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要学习法学基础知识课程。学生不仅学到新闻学知识,还具备法律基本知识。学生毕业后,如从事新闻工作,不会在采访稿里出现法律不允许的说法和字眼。特别是从事法律口的记者工作,学生上手很快,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

  “西北政法今年在京投放计划25人。只要生源地承认的加分,我校都承认。从近几年在京招生情况看,在二本线5分以上的北京文史类考生就可以报考我校。一志愿不满的情况下,招收二志愿。专业之间不设级差,高分考生优先安排专业。”张宏斌表示,学校在京按二类本科招生,想学法律但分数不够一本线的考生可报考该校。

  国际双学位项目助成长

  据教务处王老师介绍,该校许多学生有到国外留学的打算。学校和美国堪萨斯州福特海斯州立大学(贵贬厂鲍)签订“3+1”合作项目。去年第一批十几名学生赴贵贬厂鲍学习,今年又有30多名学生即将赴美。

  学习4年后,符合规定的学生将获得中美两校的学士学位证书,即双学士学位。

  据去年到美国学习的学生反馈,西北政法的学生在美国学习很刻苦。一年所有花费在15万元人民币左右。

  “在这里读书很习惯”

  曾有一位外地家长问招办老师:“西北政法大学在什么地方,有水洗脸吗?是骑骆驼上学吗?”北京考生韩乔亚做了回答。她说,宿舍是六人一间,带独立卫生间,洗澡用的是地热水。明年贯穿西安南北的地铁就要通车,学校附近就有地铁站。现有公交车直达市区,交通便利。餐厅的饭好吃不贵,自己最爱吃海米冬瓜。如果没有额外花销,每月生活费六七百元就够了。西北的同学热情好客,舍友之间和谐相处,在这里读书很习惯。毕业于日坛中学的王文骏说:“有人说北京学生爱玩儿会玩儿。我认为,只要想玩儿,怎么都能玩儿;只要想学,怎么都能学。”

  该校宣传部王老师说,北京考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的学生每月要花两千多元。西安消费不算高,这样的花费有点多。她建议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不要给孩子太多钱。

相关新闻

  •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主题: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人: Kathy Atkins,邦德大学法学院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副院长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0:30至2025年03月24日 12:00 结束

    2025-03-24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中国红十字报】金山: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用“小切口”助力基层治理“大变化”。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为做好基层组织建设,2021年,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成立,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2022年,社区红十字会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为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制定了“五个一”标准,即一块“红十字服务站”标识标牌、一名热爱红十字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支从事红十字的志愿者队伍、一个为群众提供红十字服务的平台、一个传播红十字的窗口。社区红十字会统一标识、工作职责公开上墙,实现“一眼定位”,拉近了红十字与群众间的距离。 为打造特色活动阵地,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建成了“党建引领的红十字文化主题广场”和“红十字活动室”,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以推进“三救三献”业务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带动基层红十字骨干为主线,通过开展“红十字书籍报刊阅览”“应急救护实训”“博爱学堂”“博爱书画展”等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社区红十字会在服务大厅配备了AED、募捐箱、急救箱、轮椅、拐杖等设备,以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传染性疾病防控用品,在辖区内设置“红十字宣传栏”,用于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光荣历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专业知识。 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督办落实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企事业单位全力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逐步构建“社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融合共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方向。 为构筑志愿服务矩阵,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网格招募+定向邀请+驻地单位联动”机制,广泛组织动员辖区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力城市发展 贡献青春力量”系列活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深化社区“青年之家”、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并发动招募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形成了“需求收集—服务供给—成效反馈”的志愿闭环,让“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成为基层治理最鲜亮的底色。 为促进群众广泛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开展了以“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动开展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喜爱和赞扬,在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社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真正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民生需求的动态响应。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联动机制,整合辖区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资源,构建“15 分钟红十字服务圈”。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形式,使健康知识普及、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直达楼宇单元。这种将人道服务嵌入网格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彰显了社区红十字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服务特质。 为深化“博爱家园”品牌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博爱送万家”和爱心服务进社区公益活动,扶危济困,为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义诊、知识讲座、免费理发。积极联系爱心公司采购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为居民群众免费发放爱心蔬菜、水果。在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农产物销售难问题的同时,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为构建“朝夕守护”关怀体系,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积极开展亲子观看儿童剧、少儿假期课堂,重阳节联欢、千人同吃长寿面,上门看望慰问和为独居高龄老人助洁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精准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既传承了红十字精神的文化内核,又构建起全龄友好的社区支持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通过人道关怀传递到每个家庭,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承诺。 通过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道需求,红十字会完全可以在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让红十字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人道主义的天空下,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会长) 【中国红十字报】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https://www.redcross.org.cn/redcrossol/modal.html?i=3&cla=615106147478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