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新京报】马锡五之子马秦宁:父亲常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 2023年04月25日
  • 新京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马锡五之子马秦宁:父亲常说“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4月22日,由新京报社与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共同成立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新京报社举行揭幕仪式。马锡五之子、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顾问马秦宁参加了揭幕仪式,他表示:“我父亲常说,苍天在上,人民为大,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以我父亲为代表的老一辈司法工作者集中智慧创造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成功经验,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今天的社会已经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但不管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深入群众之中的工作方式永远不会过时,仍然激励着一代代法律人。”

马锡五之子、西北政法大学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顾问马秦宁。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马锡五被陕北民众称为“马公道”

新京报:您和您父亲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秦宁:我父亲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出生于1899年,跨越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叁个时期。父亲出生在陕北志丹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走上社会那天起,他就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人民群众的苦难以及人民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绝望,父亲一清二楚。他性格豪爽,热衷于助人为乐,村里的百姓都信任他,他愿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被陕北民众称为“马公道”。只要是老百姓的事,他都会热心帮助解决,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阶段。

新京报:也就是说,在很早的时候,您父亲就有了解决民间纠纷的经验,后来他是怎样把这些经验发扬光大的?

马秦宁:后来,我父亲遇到了陕北革命领袖刘志丹,并在刘志丹的带领下走上了为民族解放和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道路。在革命实践中,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得解放、为民族求独立,是我父亲一辈子追求的信念。他先后从事过兵运、抗捐、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地方政权,以及经济后勤保障等工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刘志丹同志称他是“红军的大能人”。父亲的群众工作经验就是在当时的群众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他的工作成绩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并专门为他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

踏上司法之路,创造群众参与的方式

新京报:您父亲是从什么时候真正开始司法实践的?

马秦宁:1942年后,父亲出任陕甘宁陇东地区专员并兼任陇东法庭庭长期间,正式开始司法审判工作。父亲仅仅读过叁年私塾,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一开始从事司法方面的工作,困难还是很大的。好在父亲从事的工作一直都是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群众基础很好,对群众工作非常熟悉。父亲又是陕甘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知道群众的基本情况。因此,他兼任陇东庭长时就坚持下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案情,和群众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这样既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也解决了群众“畏官”和“怕打官司”的问题。

新京报:您父亲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出深入田间地头、贯彻群众路线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

马秦宁:当时,陕甘宁地区的交通不方便,偏僻地区的群众到县城打官司路途很远,很不方便,我父亲就经常到群众中去调查了解情况。我父亲主导案件审理,群众往往会踊跃发言,群众参与实际上就是参与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的过程,便于从中了解案情。他在司法审判过程中采用“公开审判”和“群众参与”的方式,所有的案情事实都在明面上,群众就容易接受这样的审判结果,所以案件处理完后,原告与被告及群众都非常满意。

一生心系人民,不送孩子上干部子弟学校

新京报:在您记忆中,父亲是怎么工作的?

马秦宁:我九岁的时候,父亲调到北京工作,我们一家人也跟着来到北京。但我父亲仍然坚持群众路线,他有这样的情怀,并且坚守了一生。那时候,有很多陕北老乡会来北京找我父亲,我父亲告诉工作人员,一律不能拒之门外,他会把老乡请到家里,给他讲老家的变化,如果有什么案件,他也会让秘书记下来,便于和当地协调。他告诉我们,他做这个工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为老百姓办一件事,老百姓都会记住你、感激你、感谢你背后的共产党。

新京报:您父亲坚持原则、守护情怀,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马秦宁:影响确实很大,举例来说,我上学时,他不让我上干部子弟学校,而是送到了普通小学。我高中毕业后,他又把我送到了新疆建设兵团,他对我说,只有吃了苦、受了锻炼,才能更健康地成长。这种影响不只是得益于他的“言传”,还有他做的事情、他的经历、他受到的尊重等,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比如评剧电影《刘巧儿》的故事原型,其实就是我父亲在陕北判过的一个案子,在那个案子中,刘巧儿的原型叫做封捧儿,其父贪慕虚荣,使得封捧儿婚姻不得自主。我父亲在深入调查之后,维护了封捧儿的婚姻自由。几十年后,封捧儿七十多岁了,有一次见到她,她还拉着我的手说:“马专员好人啊!”为什么会有这么持久的影响力,是因为父亲真正为老百姓做了事情,改变了群众当时对婚姻的认识,懂得了如何争取自己的幸福,所以老百姓永远记得他。

相关新闻

  • 【人民法院报】“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80周年座谈会暨“从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到全面依法治国”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庆阳举行

    本报庆阳8月15日电(见习记者 褚一帆)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8月15日,由中国法律史学会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研究分会、西北政法大学、甘肃省庆阳市法学会共同主办,甘肃省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承办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80周年座谈会暨“从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到全面依法治国”学术研讨会在庆阳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司法实践与理论研究,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创新发展等进行研究、探索,对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的范式、突破点等进行研讨、交流,对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制建设的制度、实践、意义等进行梳理、分析,为推动“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创新,促进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经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力量与智慧。 来自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庆阳中院等司法实务部门的代表,庆阳市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代表,中国法律史学会、甘肃省法学会等学会的代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兰州大学、国家法官学院等院校的学者代表等,共计9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人民法院报】“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80周年座谈会暨“从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到全面依法治国”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庆阳举行http://rmfyb.chinacourt.org/content/202408/16/article_940808_1390483523_5606638.html

    2024-08-27
  • 我校“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实践工作站揭牌仪式在石泉县人民法院举行

    7月8日,我校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实践工作站揭牌仪式在石泉县人民法院举行。 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军政,安康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康波,石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广涛,石泉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蒋晓安共同为实践基地和工作站揭牌。全国人大代表赵明翠,陕西省委政法委原一级巡视员、我校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杨建军,我校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院长马成,我校“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石泉经验”课题组部分师生,石泉法院班子成员、全体法官干警参加揭牌仪式。 张军政表示,学校与安康石泉政法机关深度合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诉源治理的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诉源治理、助力石泉县人民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的务实行动。学校将竭尽全力配合支持,加快双方合作项目推进和严格责任落实,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支持助力石泉法院后柳法庭“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 胡广涛表示,希望石泉法院以此揭牌仪式为契机,大力发扬马锡五“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精神”,进一步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传承红色法治文化精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切实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及时化解,创建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石泉特色、广受群众赞誉的“枫桥式人民法庭”。 蒋晓安表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创建实践工作站成立吹响了后柳法庭“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的冲锋号。石泉法院要整合利用优质资源,共同做好“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工作。要强化与西北政法大学项目调研组的交流沟通探讨,为项目组在全县开展调研提供必要支持和保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为创建工作实现“弯道超车”凝聚最大合力。 揭牌仪式后,张军政一行前往后柳法庭调研考察。 (供稿: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 撰稿、审核:马成)

    2024-07-10
  • 我校举行“马锡五调解婚姻纠纷”主题雕塑揭幕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创造性转化研讨会暨首届马锡五人民司法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

    4月19日上午,“马锡五调解婚姻纠纷”主题雕塑揭幕式“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赓续红色法治血脉”“马锡五审判方式”创造性转化研讨会暨首届马锡五人民司法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在我校雁塔校区举行,活动由三秦助托教育公益委员会提供支持。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马锡五同志之子马秦宁,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陕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韩玉军,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康天军,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二级巡视员房艳萍,陕西省司法厅二级巡视员马晓燕,陕西省法学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樊志来,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群,陕西省教育厅政策法规与教育执法处处长付仲锋,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原党委书记乔晓陆,三秦助托教育公益委员会主席黄鹏,我校党委书记孙国华,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马朝琦、孙昊亮,马锡五同志亲属代表,全国政法高校“立格联盟”成员代表,省内外兄弟院校代表,陕甘两省法治实务部门相关领导,成果奖获奖代表,以及我校师生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雕塑揭幕式由马朝琦主持。徐显明、马秦宁、张生、韩玉军、康天军、黄鹏、孙国华、范九利一同为雕塑揭幕。马秦宁深情回顾了父亲马锡五同志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事迹。范九利为捐资的黄鹏、孟江波、马天红、盘玉、刘勇颁发捐赠证书。 徐显明指出,对马锡五审判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首先要学习马锡五同志高尚的品格与司法良知,坚持司法为民立场、秉承平民情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和“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工作路线,因地制宜地采取巡回审判等便民程序,最终才能达成案结事了的司法效果。只要坚守人民立场,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永不过时。 孙国华对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长期以来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马锡五审判方式”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红色司法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司法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一项伟大创造。“马锡五调解婚姻纠纷”主题雕塑落成揭幕后将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载体,有助于青年学子直观感悟红色法治文化。 研讨会暨颁奖仪式由孙昊亮主持,马朝琦宣读首届马锡五人民司法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徐显明,马秦宁和张生,康天军和孙国华,马晓燕和范九利分别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获奖代表颁奖。中国政法大学张晋藩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张希坡先生,四川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郭彦,黑龙江大学孙光妍教授,临沂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霖作为获奖代表进行交流发言。 徐显明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自我创造,并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性特征、实践性特征、创新性特征、体系化特征。 范九利在致辞中回顾了我校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成立三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强调要充分认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时代意义,继续挖掘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实践价值,深度推进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教学研究,持续推动马锡五审判方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人民司法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主席给马锡五同志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2024年是“马锡五审判方式”提出八十周年,学校在2021年1月成立全国唯一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三年来,研究院先后参与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目前已与全国14个省、市、区的39家基层法院、1家基层检察院、1家融媒体共建“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教学科研实践基地”。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依托研究院建立“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研究基地。2023年10月,中国法律史学会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研究分会秘书处在研究院揭牌成立。“红色法治研习之旅”实践教学、“马锡五司法精神”系列讲座已成为特色品牌活动。 (供稿: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 摄影:杜超英 撰稿:王斌通 审核:马成)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