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陕西: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禁毒普法宣传

  • 2022年08月04日
  • 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陕西: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禁毒普法宣传

西北政法大学赴山阳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团队来到丰西新城社区进行禁毒普法宣传活动。山阳县科技和教育体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委派基教股张慧敏老师、山阳县九一小学王立宏副校长、城关九年制学校蔡俊柱副校长带领团队开展活动。

丰西新城社区第一书记方宏宝、社区书记程玉斌以及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代表等3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禁毒普法宣传

由师英强同学向工作人员和社区群众进行禁毒普法宣传。主要介绍了如下内容:

01毒品与麻醉药品有什么区别?

时代在发展,病毒的存在形式也在变化,为让社区群众更加了解毒品与普通药品的区别,在山阳县公安局禁毒大队王建教导员的帮助下我们向群众展示了一些毒品模型,以此来增强群众的警惕性。师英强还向群众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易形成药物依赖的药物,如复方甘草片,以此来提醒群众科学、合理用药。

02毒品有什么危害?

为让大家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师英强向社区群众介绍了一起滥用药品的成瘾案例:一个年轻人因为不遵照医嘱滥用布洛芬导致自己对此产生依赖,身体各项机能不断下降。同时还与群众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本来一个勤奋踏实的小伙子偶然染上毒品后成瘾,平常为了筹集毒资经常把家里的羊拿去卖,最后导致妻离子散、父母和姐姐也经常责备他,有时犯毒瘾后还会打骂父母,小伙子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极速下降,后来经过社区工作人员协调在禁毒所强制戒毒叁年后才有所好转。

03涉毒法律法规与预防?

根据常见的涉毒案例,向大家介绍了走私、贩卖、制造毒品罪和非法持有毒品罪。对于走私、贩卖、制造毒品罪,解答了一些常见疑惑,如:无偿转让毒品是否犯罪?自己吸食是否构成犯罪?少量买卖是否构成犯罪?构成贩卖毒品罪是否需要牟利?

对于毒品预防,要注意这些方面:第一,要树立坚决不碰第一口的思想,一定要修正自认为自制力很强能够抵抗住后续成瘾的诱惑力。第二,积极学习禁毒和防止药物滥用的知识,增强自己辩毒识毒的能力。在生活中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守医嘱,切勿随意用药和增加药量,以免带来身体机能的下降和对于特定药物的依赖。

民法典普法宣讲

由赵航航同学向社区群众和工作人员进行民法典宣讲。根据社区物业工作人员和社区群众的意愿,向大家进行了未成年人网络非理性消费维权和酒桌饮酒责任承担的普法宣传。

1.未成年人网络非理性消费维权问题

通过案例向大家介绍了民法典中对于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其中着重讲解了有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使得大家对于未成年人的行为能力更加明确。为了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乱消费的维权途径进行了详细地讲解。针对线上和线下分别给出了具体的维权方案,用以帮助群众及时、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

2.社区中常见的酒桌饮酒责任问题

向大家介绍了民法典侵权责任篇的相关规定,在沟通过程中发现,社区以往民法典宣讲活动对于群众的产生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所以在宣讲过程中,我们对于群众对于安全护送义务的截止时间、司法实践中对于相关责任的分配问题进行了讲解。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提高基层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帮助社区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事、烦心事,给群众提供切实有效的维权途径。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向居民分发了《青少年及市民禁毒宣传册》、《全民构建防毒长城 家庭禁毒手册》、《法治教育宣传册》和禁毒常识单行页等近200份资料,并发放了禁毒法治查问卷,以了解当地居民的法治状况。

活动结束后,我们邀请居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填写问卷对我们本次活动作出评价,问卷打分设定为1词5分,90%的居民评分为5分,说明居民对我们今天的宣传效果非常满意,宣传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肯定,我们感到很欣慰。

座谈会

居民陆续离开后,团队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我们了解到,丰西社区是成立于2020年的新型社区,有26000多名位居民。社区内划分10个小区,其中有1666人为脱贫户,覆盖18个乡镇,分布于53栋楼,人员组成结构复杂,以进城务工人员居多。

社区现有16名社区干部,7位两委会成员,153位网格员,由4支队伍构成社区的管理队伍。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为37.5岁,呈现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

社区设有专门的调解机构,配备了专业的调解员,对居民矛盾进行专业调解,自社区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80多起居民矛盾纠纷,经调解后无复议、无上访为终止调解。社区调解为叁级调解制,有专门的调解程序,即物业先行解决-社区调解员调解-四支队伍解决。

社区设有一名社会工作人员,为民政局下派的专职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社区居民的子女教育、老人健康照顾、残疾人低保手续的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同时协助解决居民的矛盾纠纷。

社区通过健康大讲堂、广告、微信、宣传栏等,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居民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政策。

社区居民就业与培训:①为社区居民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免费培训,并颁发证书②联系相关用人单位,为居民就业搭建桥梁,促进就业。③收集居民就业信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协助居民就业。④联系工厂,为居家人员提供灵活就业方式,如把电子元件、手工工艺品带回家进行加工,既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又能兼顾照看老人孩子。

方书记对我们的活动表示感谢,认为禁毒法治宣传非常有必要,要求社区干部、物业人员从自身做起,学习法律知识,维护小区治安,今后还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要把学习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养成法治思维,帮助社区居民提高尊法守法意识,结合疫情防控,做好基层社区治理工作。

相关新闻

  •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主题: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人: Kathy Atkins,邦德大学法学院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副院长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0:30至2025年03月24日 12:00 结束

    2025-03-24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中国红十字报】金山: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用“小切口”助力基层治理“大变化”。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为做好基层组织建设,2021年,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成立,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2022年,社区红十字会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为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制定了“五个一”标准,即一块“红十字服务站”标识标牌、一名热爱红十字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支从事红十字的志愿者队伍、一个为群众提供红十字服务的平台、一个传播红十字的窗口。社区红十字会统一标识、工作职责公开上墙,实现“一眼定位”,拉近了红十字与群众间的距离。 为打造特色活动阵地,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建成了“党建引领的红十字文化主题广场”和“红十字活动室”,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以推进“三救三献”业务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带动基层红十字骨干为主线,通过开展“红十字书籍报刊阅览”“应急救护实训”“博爱学堂”“博爱书画展”等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社区红十字会在服务大厅配备了AED、募捐箱、急救箱、轮椅、拐杖等设备,以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传染性疾病防控用品,在辖区内设置“红十字宣传栏”,用于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光荣历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专业知识。 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督办落实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企事业单位全力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逐步构建“社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融合共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方向。 为构筑志愿服务矩阵,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网格招募+定向邀请+驻地单位联动”机制,广泛组织动员辖区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力城市发展 贡献青春力量”系列活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深化社区“青年之家”、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并发动招募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形成了“需求收集—服务供给—成效反馈”的志愿闭环,让“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成为基层治理最鲜亮的底色。 为促进群众广泛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开展了以“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动开展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喜爱和赞扬,在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社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真正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民生需求的动态响应。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联动机制,整合辖区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资源,构建“15 分钟红十字服务圈”。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形式,使健康知识普及、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直达楼宇单元。这种将人道服务嵌入网格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彰显了社区红十字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服务特质。 为深化“博爱家园”品牌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博爱送万家”和爱心服务进社区公益活动,扶危济困,为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义诊、知识讲座、免费理发。积极联系爱心公司采购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为居民群众免费发放爱心蔬菜、水果。在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农产物销售难问题的同时,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为构建“朝夕守护”关怀体系,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积极开展亲子观看儿童剧、少儿假期课堂,重阳节联欢、千人同吃长寿面,上门看望慰问和为独居高龄老人助洁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精准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既传承了红十字精神的文化内核,又构建起全龄友好的社区支持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通过人道关怀传递到每个家庭,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承诺。 通过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道需求,红十字会完全可以在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让红十字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人道主义的天空下,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会长) 【中国红十字报】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https://www.redcross.org.cn/redcrossol/modal.html?i=3&cla=615106147478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