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特别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的是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公众号收集整理了来自全国高校法学院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在法学教育创新联盟2022年年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构建有中国特色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上的发言实录,推出“喜迎党的二十大触法学专业思政教育专家谈”系列专题。本期推送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的发言“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建设初探”。
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建设初探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 王健
我今天重点想谈叁方面内容。
一是在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面提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决防止“贴标签”和“两张皮”。那么就要思考,“贴标签”和“两张皮”是怎么形成和出现的,我们究竟如何避免和克服“贴标签”和“两张皮”,这可能是法学院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二,法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本质含义究竟是什么。我认为,这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丰富实践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概括,或者说进行学理阐释、学术表达和体系建构,这意味着要将承载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成果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特点予以重新安排组合,进行大规模、系统地、有计划的教材建设。这是当前法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其核心就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教学体系的“叁进”工作。
第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列出了课程思政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五个方面当然是建设我国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灵魂性的内容,但还不够,还应增加一项内容,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在“大一统”思想主导下形成的多元化各民族组成的单一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价值引导和文化信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根基、民族团结的根本和精神力量的灵魂。在法科学生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五观”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强双语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试想,身为一名中国的法治工作者,如果对本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认识不清,语言文字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不明,缺乏对本国民族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那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这项工作,就不能说是完整的和全面的。如果我们要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法学教育,立足中国大地培养法治人才,就必须高度关注在法学院校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