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西安新闻网、西部网、华商网】西北政法大学举行第十届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开幕仪式

  • 2023年11月03日
  • 西安新闻网、西部网、华商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西北政法大学举行第十届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开幕仪式

近日,第十届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开幕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政君、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申雪峰,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副校长王健出席开幕式。

台湾东吴大学、台北大学、世新大学、中正大学、铭传大学、真理大学、辅仁大学等法学院的近40名师生与西北政法大学师生代表共100余人参加活动。

开幕仪式上,王政君、申雪峰为台湾高校颁发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十周年纪念水晶牌,和与会代表回顾了法律文化周十年间海峡两岸法律同仁在深化交流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增进互信双赢、丰富交往内涵等方面为发展海峡两岸法学教育交流作出的不懈努力。

范九利表示,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已成为海峡两岸法学界相互交流、增进了解,法学青年交流交心、互学共鉴的重要平台。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高校的法学教育交流,在协同育人、研修互访、科研学术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推进海峡两岸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健指出,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开展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积极拓展法学合作,务实践行以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为代表的两岸法学交流活动。希望通过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学术交流平台,使海峡两岸法学青年能够做融合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在新时代法学研究的征途上共攀高峰,在建设中华民族法治文明的进程上砥砺奋进。

世新大学副校长李功勤教授希望通过海峡两岸法律文化周的桥梁,促进海峡两岸同胞互融常往,增进彼此法律交流。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郑冠宇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法律文化周活动深入了解西安的法学发展与法律文化,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在法学领域的合作,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经验与智慧。台北大学前副校长陈春生教授表示,通过法律文化周海峡两岸知名法学者与司法实务界人士的交流,将进一步增加彼此理解,增进法治共识。

活动期间,将开展台湾地区法学专家学术讲座、法治建设专题讲座、海峡两岸学生模拟法庭辩论表演赛、台湾学生进课堂、法律事务机构参访和历史古迹探访等多项活动。

相关新闻

  •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主题: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人: Kathy Atkins,邦德大学法学院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副院长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0:30至2025年03月24日 12:00 结束

    2025-03-24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律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评《中华法治文明》

    西北政法大学以陈玺教授为主持人的教学团队,承担了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法律史”及国家级研究生示范课程“中国法律史”的课程建设任务,《中华法治文明》一书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该著作选择代表中华优秀法治文明精神的法系文明、法典文明、判例文明、律学文明、司法文明、监察文明、吏治文明、宪制文明、红色法治文明等进行深入论述,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发掘优秀法治文化基因。该书第一章“法系文明”深刻揭示了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种法治文化精神,指出中华法系跨出国界,对世界法律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世界五大法系的中华法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法律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立法智慧。该章侧重发掘中华法治在发展过程中经长期积淀但未得到充分重视和肯定的精华,还原中华法治文明中的优秀民族精神。该书第二章“法典文明”侧重阐释古代中国对立法技术的重视和高超的立法技术。该书第四章“律学文明”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对法学教育工作的重视。该书第六章“监察文明”深刻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官吏监察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严惩官吏犯罪的先进理念。该书第九章“红色法治文明”凸显了革命根据地法制“司法为民”理念的实现。该书将儒家的悲悯情怀,家国情怀置于天人合一的宏阔图景中,生动地反映了传统儒家的悲悯情怀与法律及天理的结合,及其在司法活动中的实现。该书揭示了中国法律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实用理性精神。 第二,选用经典案例,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之司法精神。该书第三章“判例文明”选取中华法制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以案说法,以案明理,凸显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如引用“张释之犯跸案”:西汉文帝年间,文帝从中渭桥走过,桥下突然钻出一人,使文帝坐骑受惊。文帝非常生气,要求时任廷尉的张释之将其处以死刑。张释之认为此行为构成过失危及皇帝的犯跸罪,依照法律规定只能处以罚金刑,该观点最终得到皇帝认可。此案生动地反映了司法官员的守法、护法意识,反映了司法领域中的有限皇权,说明法律是君主与臣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第三,采用贯通古今、汇合中西的写作方式,凸显了中华法治文明之源远流长。该书第一章“法系文明”将中华法治文明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叙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流变。同时,将中华法治文明置于世界法治文明的大舞台上,会通中西,博采众长,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法治文明的陈陈相因,进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 第四,突出重点,语言精练。该书在内容撰写上,与普通法律史著作以立法与司法为立论、面面俱到的写作方式不同,重点选择能够体现中华优秀法治文明精神,且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进行梳理,语言浅显易懂,叙事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长期以来,在全国高校法学理论课教育活动中,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播。《中华法治文明》一书重在发掘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华及其法治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基因与民族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坚持以德为先,德行合一;坚持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课堂。总之,该书凸显了新文科、新法科的时代需要,真正做到传播中华优秀法治文化。《中华法治文明》一书的出版,将为推动新法科视域下法学理论课程的改革发挥积极作用,意义深远。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