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价值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其学术生命力洋溢于人文社科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种学术生命力的激发来源于社科学者对其学科领域各分支、各方面不断深入和拓展的学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是价值哲学的重要学科分支。11月23日,“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赵馥洁、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学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宏波等同来自国内各高校相关学科的学者80余人,围绕中国哲学价值论的特点、中国价值观念演变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的特点、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理想人格教育、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等议题展开交流,推进价值哲学学科发展,为升华中华民族的价值智慧提供历史借鉴。
陕西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苗锐军,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漆思,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山小琪,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鲁洋分别致辞。赵馥洁作了主旨演讲。
苗锐军受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建树委托致辞。她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传统价值观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价值基础。赵馥洁是我国当代着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哲学家和诗人,是陕西首届社科名家,担任过省社科联的主席。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领域开学术风气之先,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赢得了话语权。《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1991)《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的历史演变》(2006)《中华智慧的价值意蕴》(2002)《哲苑耘言》(2002)《关学精神论》(2015),还有公开发表的200余篇论文,成果丰硕。特别是代表作《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被着名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赞誉为“填补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空白”,是“开拓创新”之作。
赵馥洁表示,中国传统哲学中标志本体的范畴无一不具有价值内涵,无一不是万物根源与价值渊源、宇宙本体与价值至境的融通合一。这种合一,是本体价值化和价值本体化的结果。客体的主导和支配能力,即集中表现着人的主体性,价值观念演变的实质是民族主体性的演变。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价值基础,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塑造建设主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价值源泉。
赵馥洁认为,哲学价值论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至今已有40年。40年来,经过哲学界、学术界学者们的持续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价值哲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他认为发展的基本途径应该是在知与行相统一、中西马相融通、宏微观相结合中拓展论域、深化原理、提升境界。所谓拓展论域就是对各民族文化、各社会领域、各学科领域、各哲学派别、各哲学分支中的价值问题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研究;所谓深化原理就是继续对价值本质、价值特性、价值分类、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等基本原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学术争鸣,推进价值哲学的学科发展;所谓提升境界就是把哲学价值论研究提升到优化中华民族的价值智慧、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践行的新境界。“就我个人而言,我将继续推进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研究,由建构体系、描述历程的宏观研究深入到对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具体价值概念、价值命题、价值观念的微观研究和哲学家价值思想的个案研究,特别是着力思考和阐发这些价值意识和观念的现代意义。”赵馥洁说。
“赵馥洁对中国哲学本质特征的揭示以及对价值论结构特征的概括,具有开创性。”刘学智教授表示,价值反应的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意义。历史上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因其谋求的主体需要不同,于是就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哲学有其民族性特征,所以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反映的价值观也就有所不同。中国哲学也就有了其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价值观。赵馥洁从价值论入手,把握了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早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一书,他已开始了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赵馥洁的着作不但填补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就,提出了极富创见的学术观点。赵馥洁在指出价值论是中国哲学本质特征的同时,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结构特征,建立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赵馥洁认为,价值论总是渗透到中国传统哲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他哲学问题环绕的核心。中国哲学把自然原则、知识论、宇宙法则等客观的东西,最终都落脚到人伦、道德等价值论方面。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属于价值哲学”。这个结论揭示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赵馥洁的相关研究,深化了中国哲学研究,同时也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赵馥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其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我们今天应如何科学地对待传统价值观。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既充分肯定了传统价值观中应该发扬的合理东西,也指出了应该抛弃的糟粕。对各派价值观的分析都没有停留在纯现象的描述上,而是具体分析了它们在理论形态上的长短得失和在历史上的复杂作用。在弘扬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传统与现代化的历史结合点,这正是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刘学智教授介绍,赵馥洁尤其对张载及其关学的价值论有独到的见解。他考察了张载“太虚”的价值意蕴,认为“太虚”主要的价值品性是:“至诚”“至善”“太和”“神化”。“至诚”是“太虚”之“真”;“至善”是“太虚”之“善”;“太和”是“太虚”之“美”;而“神化”则可谓是对“真”“善”“美”的综合。张载之所以赋予“太虚”以价值意蕴,是为了给人的价值提供本体论的依据,是为了从根本上确立人的价值理念,建构人的价值理想。关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关学文库》之所以能够编纂和出版,并取得好的成绩,与赵馥洁对该项目的大力支持、高度肯定和精心策划分不开。
“如果说李德顺的《价值论》一书是价值哲学原理领域的经典之作,那么赵馥洁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一书就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院长刘进田教授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研究的领域是中国哲学史中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人性论、历史观等问题和领域,对于中国哲学史中的价值论领域则基本没有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人的发展的内在追求,迫切要求拓展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赵馥洁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理论勇气,适时地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将其作为自己代表作的书名。开辟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使学者关注、研究新领域、新问题,赵馥洁在中国传统价值论研究上的学术贡献是开创性的、非常巨大的。
“赵馥洁在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领域开学术风气之先,做出了开拓性、原创性、领先性的杰出理论贡献。”王宏波教授认为,赵馥洁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事实与价值相融通,这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很不相同。他以此认识为导引,探讨了儒、墨、道、法诸学派的价值观念系统,分析了义利、 德力、义生、德智、理欲、公私、群己、天人、真善美等范畴的价值哲学含义,建构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体系,论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历程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参加会议。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刘本炬和西北政法大学原党委书记宋觉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两个阶段的大会发言。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主办。
【西部网】
【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