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需要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历史文化,从理论到实践改革探索。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国内较早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2018年获批陕西省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年来探索了一条“红色基因”“法治基因”融入政法院校“德法兼修”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体系。传承从陕北公学一路走来的红色基因,重视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文明有机融合,形成“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和“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
学校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构建了《西北政法大学构建“德法兼修、理实并重”高水平有特色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方案》《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红色人文艺术第二课堂建设方案》,构建起一个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文化既完整又有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具体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是数十位老师成为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二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突出陕北公学在抗战中的作用,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思想道德修养》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在政法和各个战线的杰出校友“爱岗敬业”的典型故事;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内涵,和大学文化建设、校外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贯通。引导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馆,尤其是其中专设的学校革命传统历史宣传与展示,讲解校园中的“老延大’优良传统”和“毛泽东为学校前身——陕北公学的题词”石刻景观;宣传学习学校在各个办学历程中的光荣革命传统;在相关课程中观看《光辉历程——从陕北公学到西北政法大学》校史纪录片和《从延安走来——向远方迈进》校庆宣传专题片;配合团委和相关学院组织社会实践团队赴革命老区延安、梁家河、志丹县以及贵州、云南等地开展主题调研,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服务社会,提升素质;在照金革命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等地建立“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师生前往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让红色基因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利用法学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优势,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外各专业开设36课时的《法学原理》课和相关法律选修课,让每一个西法大学子都有“法治信仰”,尊法、学法、守法、护法,培养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忠于宪法法律,维护公平正义。
在2019年在陕西省思政大练兵中,相凯宇、赵金莎、岳国芳三位老师获得陕西省教学标兵;今年国庆70周年庆典当天,在天平楼前广场举行“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升旗仪式,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奇教授以《我们都是追梦人》为题为青年学子授微课,希望政法学子能够胸怀爱国情、报国志,知行合一、实干兴邦,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脊梁,这一活动被人民网报道。10月15日,组织师生前往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参观“辉煌壮丽七十年?追赶超越再出发——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成就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奇、陕西思政大练兵教学标兵相凯宇分别以《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圆梦人》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为主现场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在西北政法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评比出的10名老师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国、赵琳两位老师获得此殊荣。
多年的教学改革,已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实践,2017年4月17陕西日报对陕西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报道中,对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经典阅读等教学改革做了报道;在10月12日举办的全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中,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 “红色基因”“法治基因”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改革》作了大会交流,这一改革成果获得2018年度学校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