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新华网】探究乡土中国礼俗社会力作《周礼村落》首发

  • 2018年05月17日
  • 新华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周礼村落》新书首发仪式

新华网西安4月8日电(杨喜龙)8日,探究乡土中国礼俗社会力作、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项目成果之一的《周礼村落》一书在西安首发。

《周礼村落》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罗新远带领学校20多位学者,经过两年多辛勤努力完成。全书共十叁个章节,沿着周礼村落对周文化的传承和以周文化遗存为依托的民俗旅游业发展两条主线展开论述,既生动描述了20年来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深入揭示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出现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农耕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据了解,周原在今陕西境内,西起汧河,东濒漆水河,北倚岐山,南至渭河,包括今天凤翔、岐山、扶风、武功4县大部分区域和宝鸡、眉县、乾县、永寿的小部分区域。周原是西周王朝发祥地,生活在周原大地的村民深受周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的周文化遗风。

罗新远介绍《周礼村落》出版情况

“《周礼村落》通过田野调查,将费孝通之‘礼’与‘周礼’相联系,将费孝通的‘礼治秩序’和‘礼俗社会’向前延续了叁千年。”罗新远说,《周礼村落》对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初形态和精神基因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周礼村落》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建设推进,传统文化也受到一定冲击,周礼村落文化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但传统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人们将由市场经济形成的利益观念和由周文化传承的道德意识结合起来,形成‘功’‘利’与‘德’‘礼’相融合的价值观念。”西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赵馥洁认为,这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有益探索。

在当天会议上,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发言,从小农经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周易》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分析旅游与乡村发展之路,为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及乡村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当日,陕旅集团重点推介了中国·周原景区,介绍了陕旅集团积极践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思路,并宣布景区将于7月18 日开园。(完)

相关新闻

  • 【新华网】陕西西安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见闻

    新华社西安12月25日电 题:陕西西安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见闻 新华社记者齐琪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日前,记者跟随司法部“‘一带一路’ 法治同行”采访团来到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西安,深入园区、采访机构、参观高校,记录古都西安以司法赋能,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西安浐灞国际港内,正是一片繁忙的作业景象。汽笛声响中,一辆载满斯洛伐克水产物的班列缓缓驶入,项目顺利落地,为两国公司带来更明朗的合作前景。 共建“一带一路”激发更广阔、更开放的发展空间,为公司“走出去”带来更多机遇,也伴随着未知风险和挑战。 “从商标许可合规、到货品运输安全、再到权利救济等法律问题……投资前公司如何规避风险,投资后项目怎样顺利落地,都需要周密的法律服务。”上海市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政律师表示,该项目是斯洛伐克某公司第一次与我国开展商业合作,也是陕西某投资公司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重要一步。此前经过多轮沟通与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合作意见。 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服务公司现实需求,当地司法行政部门统筹“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代表处”“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组成“三个中心”,助力公司搭建法律服务平台,为公司提供更专业、精准、全面的法律服务。 法治不仅为公司“走出去”“引进来”保驾护航,也在发生矛盾纠纷时定分止争。 电脑联网,大屏直播,一旁会议桌上仲裁员、仲裁秘书分列而坐……在西安仲裁委员会“网络仲裁庭”内,一场跨域仲裁正在进行。无需长途跋涉,借助数字智能技术就可实现双方当事人在线仲裁、在线调解。 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仲裁是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和国家涉外法治工作大局,西安仲裁委员会通过完善仲裁规则、完善仲裁架构、提升仲裁服务等方式,全方位提高仲裁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内外经营主体提供更公正、更高效的仲裁服务。 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1月,西安仲裁委员会共办理案件4975件,审结案件5355件,仲裁案件标的额达181亿元。在涉外仲裁方面,目前共有在册仲裁员1115名,其中境外仲裁员150名,涉及41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日益增长的仲裁法律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  以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高质量法律队伍的力量。  如何加强中国-中亚间法律查明?怎样更好解决国际商事纠纷……在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的图书室内,中外学生围坐一起,围绕法律实务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高校是孕育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摇篮。打造高水平的法律人才队伍,不仅需要理论水平的支撑,更需要法律实践的锤炼。 为更好立足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需求,培育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学校通过开设国际课程交换项目,增设法学特色课程体系,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法治学术交流合作等方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搭建平台。 “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人才,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助力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力量。”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瀚说。(完) 【新华网】陕西西安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见闻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2336311?d=134db49&channel=weixin

    2024-12-25
  • 【新华网】“何微纪念藏书馆”揭幕暨《中国名记者何微》《何微文集》出版首发座谈会举行

      9月29日,“何微纪念藏书馆”揭幕仪式暨《中国名记者何微》《何微文集》出版首发座谈会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活动由西北政法大学、人民日报出版社和新华出版社共同主办,旨在缅怀我国著名新闻学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新闻教育家何微先生,致敬他对我国新闻和教育事业所做的卓越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丁丁,新华社宁夏分社、吉林分社原社长申尊敬,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会会长张昆,以及何微亲属代表张振林等出席了揭幕仪式并致辞。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刘志彬主持揭幕仪式。    范九利表示:“何微与西北政法大学的新闻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正是在何微的建议和护佑下,我校这支西北地区最早的新闻专业才得以保留和复办,并探索出一条法新结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在我校设立何微纪念藏书馆,不仅是对何微最好的缅怀,更是对学校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一次重要推动,也将成为学校与外界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窗口。”    丁丁在致辞中表示,这两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何微新闻生涯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深刻致敬,激励着新闻人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勇担时代使命,为新时代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申尊敬受委托代表新华出版社在致词中希望,通过书籍出版激发更多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以推动新闻事业向着更加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西北政法大学为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华出版社颁发了捐赠证书。    现场,亲属代表张振林捐赠了何微手稿和书籍等一批资料。西北政法大学为图书捐赠方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华出版社颁发了捐赠证书。  何微纪念藏书馆。    在随后举行的《中国名记者何微》和《何微文集》出版首发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会会长张昆回顾了何微的新闻工作实践、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育生涯,认为两本书的成功出版,是对新闻教育事业的支持。  《何微文集》《中国名记者何微》两本书的封面。  《中国名记者何微》和《何微文集》出版首发座谈会现场。    新华社陕西分社原机关党委书记、副社长、高级记者边江回溯了何微的新闻人生,并介绍了《中国名记者何微》一书,为读者全面了解何微的新闻人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出版社责任编辑程文静、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吕强、新华出版社编辑丁勇、何微先生的亲属代表张振林、何微先生的学生代表刘荣庆等,也在座谈会上发了言。    据悉,《何微文集》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组织专门力量从超过5万份的手稿、论文和往来书信等资料中,精选了何微具有代表性的50余篇文章精心编撰而成。《中国名记者何微》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三级教授孙江和边江共同编著,收录了对何微新闻生涯的深入研究文章59篇,选登了他的新闻精品、新闻理论研究成果及新闻生涯回忆文章85篇,并精心整理了《何微年谱》。(文/丁勇 郝云菲) 【新华网】“何微纪念藏书馆”揭幕暨《中国名记者何微》《何微文集》出版首发座谈会举行http://sn.news.cn/20240930/391645a2b8c547b6b045099303e43ffd/c.html

    2024-09-30
  • 【新华网】中外专家交流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

    新华社日内瓦3月15日电(记者石松)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5届会议期间,“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主题边会15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边会由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办,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脱贫攻坚、荒漠化治理、反恐、残疾人体育权利等议题,交流探讨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范九利表示,中国通过不断健全人权法律保障,切实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可以将中国经验分享给更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全球人权事业不断发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方强认为,中美两国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法律研究和人权对话增进相互了解,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探讨人权法律保障的具体实践。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表示,从构建完整的脱贫攻坚法律体系,到最新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持续为减贫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来自摩洛哥的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何晓娜表示,中国对扶贫、经济发展和法律改革的承诺,证明了其韧性、适应性和致力于促进人类尊严和福祉的奉献精神。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郭淼表示,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通过环境政策、环境义务及责任立法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予以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讲师杨博文认为,中国构建了一套既符合宪法精神又尊重人权的反恐法律体系,在开展反恐行动时,中国始终坚守宪法规范的基础,并将人权保护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姝琪表示,近年来,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法律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成就显著。 【新华网】中外专家交流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f3e02e7cd24889f98e1ded4ae8b5a171&timestamp=78074

    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