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陕西共青团】扎根青春沃土,心向家国大梦——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团员热议“西迁精神”

  • 2020年05月07日
  • 陕西共青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64年前,大批知识分子一路西行,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扎根西安,支援祖国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寒来暑往,物转星移,64年后,“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历久弥新,由老一辈人向广大青年,在代代传承中再度盛放出青春之花。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会及社团联合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广大青年团员再读西迁历史,再温西迁故事,再学“西迁精神”,广大青年深受时代感召,勇担历史使命,各抒己见,“西迁”思潮经久不息。

西迁精神是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的体现,发扬西迁精神,铭记饮水思源。西迁是一种勇气,西迁是一种奉献,西迁是一种荣誉,西迁是一种时代给予的财富,现如今的我们,要感悟西迁精神所带来的精神财富,发扬好、传承好、宣传好西迁精神,在新时代做出新贡献,教育、鼓励我们在时代潮流中勇做弄潮儿!

感恩“西迁精神”中的老一辈们,是他们奉献出自己,孕育无数英才,我庆幸我正逢祖国新时代,我将砥砺前行更加努力。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9级杨可心

西迁精神,是一份爱国精神,秉承着爱国之情,实践着爱国之志,坚守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他们在西部奋斗出另一个日月天。

西迁的那个时代,是在困苦中触摸自己灵魂的时代,是什么让他们刚毅坚卓?是沉淀在不容异族欺凌而不求回报的怀想,是铭刻在骨髓而力求奋起的渴望。吾辈,当担当,求自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献。

中兴业,须人杰。望当下,辉煌未来吾辈铸,循西迁精神,听党的召唤,一路向西,且将新火试新茶,奏时代华章。

——反恐怖主义法学院2019级李昕源

西迁的老教授们,当年正风华正茂,如今已年近耄耋,忆起奋斗岁月,他们仍旧“无悔青春”“弦歌梦想”。

志强则智达,驰骋于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此生难得的际遇。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相较当年,今天听从祖国召唤,更多兼容着为个人才能寻找施展舞台的丰富意蕴。传承西迁精神血脉,扎根一方热土,一定能书写出新时代的建设奇迹。

——刑事法学院2019级王泓罡

新冠病毒疫情期间,西迁精神更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前辈昨日的努力便是我们今日的动力。我们要树立艰苦朴素、敬业奉献之精神,秉承刻苦钻研、积极求索之信念,身居家中而心系祖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主思考技能,拓展思想能力界限,坚定报效家国信念,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 经济学院2019级杨帆

64年前老一代交大先辈们,舍小家为国家,怀着满腔热情和爱国情怀,义无反顾的扎根西安,投入到西安的建设中,为了一句“国家需要”而不懈努力,奋斗了一生,铸造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正是他们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匮乏的面貌,才使得西安交大得以发展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西迁”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它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脊梁精神,因为秉持着爱国主义,所以当祖国需要时,他们义无反顾。他们的这种精神将会成为一种引领,激励新时代的后人去继续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继承“西迁”精神,弘扬“西迁”精神,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祖国建设中,争当新时代的先锋。

——公安学院2019级郭震

2017年,史维祥等15位经历西迁的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总书记旋即回信,向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随后的2018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点赞。今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疫情的风险,专程抵达陕西进行考察调研。其中的重头戏便是到达西安交大,考察了交大西迁博物馆,并与当年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亲切交流。在总书记的关怀中,我看到了前辈们的勇于开阔和进取精神:扎根西部,无私奉献;胸怀大局,责任担当。

奉献,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事业发展和成功的基石。有了60年前的毅然决然和半个多世纪的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西部明珠”。1955年,为了改变高等教育不合理的局面和发展大西北的规划,扎根上海近60年的上海交大与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义无反顾的迁往西安,“为科学进军”。正是他们,为陕西省成为日后西北地区的教育大省奠定了坚实的铺垫。西迁60余年,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曾经从南方带过来的梧桐树,以早已亭亭如盖,和树的子孙们一起构成了梧桐大道。西迁精神”是爱国主义的赤子情怀、“乐”中作乐的乐观主义、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老教授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不仅是他们一生的写照,更是我们应该树立的精神。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感谢西迁的老前辈们终生情系交大的奋斗精神!作为同市的西法大人,我们也应学习你们的精神,为西部发展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商法学院2019级赵宸康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奋斗,而人的奋斗往往源自一种精神的驱策。62年前,老一代交大先辈们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迁来西安,只为了一句“国家需要”便扎根西部,奉献一生,留下历史铭记的功绩,更铸造出的伟大的“西迁精神”,其随着时代的变革,历久弥新,经久不绝。2020年4月22日,习总书记来到西安交大的西迁博物馆,特别强调了西迁精神的传承。从具体讲,当前“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陆续利好,为“大西安”迎来发展的春天,我们同样需要“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做为精神指引,用伟大的精神指引千万西安人伟大的行动,为大西安“追赶超越”发展共同做出新的贡献。西迁精神更是一种爱国精神,国家没有忘记,我辈更应砥砺前行。

——国际法学院2019级杨锦阳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

——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张巧巧

习总书记近日来陕,走进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这是我第二次听到“西迁精神”这个词,这一次也让刚刚升入大学不久的我真正地认识了“西迁精神”,了解到它背后深刻的文化本源。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青年所应该具有的美好品质嘛!我不禁想起了陕西大儒张载先生的那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不正是“西迁精神”的一种表达吗?虽然跨越千古,但从未改变的是中华学子胸怀天下,不慕荣华,甘于寂寞,敢于投身到为人民奉献的事业当中去的精神。

我虽然不是西交人,但我同样在西北求学,深感这块广袤而富饶的土地需要我们的奉献和开拓,没有那些敢于奉献自我前辈们的筚路蓝缕,就没有我们的现在,有人问西迁的老教授后不后悔,老教授说“我们为西北奉献出了一个‘双一流’重点大学”,其实他们不光奉献出了一个“双一流”大学,他们奉献出的正是这种“轻以待己、重以报国”的伟大品质,我们西北学子一定会将这种美好的精神传承下去,扎根西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将个人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中,在实践理想的道路上实现自身价值!

——经济法学院2019级刘心雨

从黄浦江畔的十里洋场,到黄土地上的寂寥古都,从江南的繁华,到西北的苍凉,“西迁人”胸怀大局,无问西东,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不忘真心和真性,拿出光亮和光热,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向科学进军。

毅然西迁,扎根西北,靠的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的无畏,靠的是“饮冰十年,难凉热血”的坚毅,靠的是“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担当,靠的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奉献。

当下,对于我们青年而言,我们所多的是生力的,我们要学习“西迁精神”,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怀抱拳拳赤子之心,不要惶惑,不要迷惘,要自我眉批,端庄句点,披荆斩棘,行我所行,共同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商学院2019级陈润楠

强化立德树人,引领青年风尚。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北政法大学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敢作为能作为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坚守青春志向,凝聚青春力量,在城市和乡村各个角落散发光热。西北政法大学也将继续以“西迁精神”为导向,以老一辈西迁知识分子为榜样,引领广大青年团员坚定政治立场信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广大团员心有大我,公而忘私,扎根实际,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为民族振兴服务,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成为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新青年。

相关新闻

  •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主题: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人: Kathy Atkins,邦德大学法学院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副院长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0:30至2025年03月24日 12:00 结束

    2025-03-24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中国红十字报】金山: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用“小切口”助力基层治理“大变化”。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为做好基层组织建设,2021年,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成立,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2022年,社区红十字会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为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制定了“五个一”标准,即一块“红十字服务站”标识标牌、一名热爱红十字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支从事红十字的志愿者队伍、一个为群众提供红十字服务的平台、一个传播红十字的窗口。社区红十字会统一标识、工作职责公开上墙,实现“一眼定位”,拉近了红十字与群众间的距离。 为打造特色活动阵地,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建成了“党建引领的红十字文化主题广场”和“红十字活动室”,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以推进“三救三献”业务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带动基层红十字骨干为主线,通过开展“红十字书籍报刊阅览”“应急救护实训”“博爱学堂”“博爱书画展”等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社区红十字会在服务大厅配备了AED、募捐箱、急救箱、轮椅、拐杖等设备,以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传染性疾病防控用品,在辖区内设置“红十字宣传栏”,用于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光荣历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专业知识。 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督办落实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企事业单位全力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逐步构建“社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融合共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方向。 为构筑志愿服务矩阵,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网格招募+定向邀请+驻地单位联动”机制,广泛组织动员辖区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力城市发展 贡献青春力量”系列活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深化社区“青年之家”、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并发动招募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形成了“需求收集—服务供给—成效反馈”的志愿闭环,让“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成为基层治理最鲜亮的底色。 为促进群众广泛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开展了以“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动开展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喜爱和赞扬,在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社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真正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民生需求的动态响应。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联动机制,整合辖区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资源,构建“15 分钟红十字服务圈”。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形式,使健康知识普及、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直达楼宇单元。这种将人道服务嵌入网格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彰显了社区红十字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服务特质。 为深化“博爱家园”品牌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博爱送万家”和爱心服务进社区公益活动,扶危济困,为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义诊、知识讲座、免费理发。积极联系爱心公司采购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为居民群众免费发放爱心蔬菜、水果。在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农产物销售难问题的同时,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为构建“朝夕守护”关怀体系,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积极开展亲子观看儿童剧、少儿假期课堂,重阳节联欢、千人同吃长寿面,上门看望慰问和为独居高龄老人助洁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精准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既传承了红十字精神的文化内核,又构建起全龄友好的社区支持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通过人道关怀传递到每个家庭,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承诺。 通过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道需求,红十字会完全可以在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让红十字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人道主义的天空下,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会长) 【中国红十字报】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https://www.redcross.org.cn/redcrossol/modal.html?i=3&cla=615106147478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