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云端”筑梦“爱心”助学

  • 2020年11月03日
  • 陕西省教育厅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别苍蝉辫;&别苍蝉辫;&别苍蝉辫;&别苍蝉辫;面对新冠疫情、洪涝灾害的影响,为进一步夯实精准资助成效,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西北政法大学创新形式,利用“云端”技术打通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发放“礼包”打造人性化“绿色通道季”活动,创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多管齐下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梦西法大。
       
拓宽渠道 打通资助宣传最后“一公里”
       
      ——利用“云端”系统,全方位宣传资助政策。西北政法大学第一时间通过“智慧迎新”系统向新生发送温馨提示,提醒办理生源地贷款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注意事项。向每一位新生推送国家及学校各项资助政策,让学生、家长第一时间了解政策,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庭送去一颗“定心丸”。
      ——畅通咨询通道,做到资助政策人尽皆知。2020年由于疫情、洪涝灾害等特殊原因,无法与一些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学校开通网络、电话两条咨询专线,解答新老生对于绿色通道、生源地贷款、资助政策等各类问题,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入学。同时做好每一个咨询的记录,真正做到“人人可以问、件件有说法”。
      ——提前部署,向重点关注学生送去温暖。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于新生中的孤儿、因疫情影响的家庭特别困难新生予以重点关注。开学前夕,学校专门走访看望了陕西彬州市孤儿家庭新生张彩艳,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生活困难;校长杨宗科亲赴学校“双百工程”结对帮扶山阳县,为考入金融专业的山阳中学学生张红发放录取通知书,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走访看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新生发放录取通知书
       
推陈出新 打造人性化“绿色通道月”活动

      ——线上“智慧迎新”,提前掌握新生情况。从9月中旬开始,西北政法大学在“智慧迎新”系统中开通线上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直接申请上传材料,将绿色通道工作前置,搭建学校与新生沟通的桥梁。截至新生报到前,共有230名新生线上申请绿色通道。
      ——发放“爱心礼包”,细致周到暖人心。2020年学校通过数据分析,为申请绿色通道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准备了200份“爱心礼包”,礼包中包含生活用品、口罩等消毒用品及书籍,希望通过这份小礼物传递扶“贫”更重扶“志”的精神,让新生第一时间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怀。




西北政法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爱心礼包”

      ——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更方便快捷。在新生报到现场专设“绿色通道、生源地贷款、政策咨询”专区与接待处,工作人员现场为新生及家长进行资助政策解答,在学校标志性地段设有“绿色通道”指示牌及办理指南,同时制作资助政策和生源地贷款宣传彩页,积极向新生及家长宣传防校园贷知识和各项资助政策,让通过“绿色同道”的学生和家庭便捷温馨的零负担入学。


西北政法大学2020级新生“绿色通道”

创新思路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临时困难补助救急帮困,“秦仕执缨”彰显育人成果。学校时刻关注受疫情、洪灾及其他突发事件影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通“临时困难补助”绿色通道,为学生发放救助资金,保障其基本的生活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2020年9月初,退伍复学的在校学生建立了“秦仕执缨”助学基金,基金包括扶贫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帮困救助基金等叁个项目,这是学校多年来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成果展现。
      ——制定劳动教育方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西北政法大学拟定了《西北政法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展“你我‘光盘’、拒绝浪费“主题活动,建设节约型校园。西北政法大学深入开展“你我‘光盘’、拒绝浪费”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光盘”习惯养成活动、发布倡议书、组织学生自愿签订承诺书、设置签名墙、拍摄小视频等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珍惜饭菜,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借助安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拒绝不安全外卖,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节约粮食的良好风气,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美好校园。&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西北政法大学“秦仕执缨”助学基金签约仪式

西北政法大学“你我‘光盘’、拒绝浪费”主题活动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持续开展精准资助和个性化资助育人工作,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掉队”的承诺抓实抓牢,将资助育人工作做细做实。

相关新闻

  •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主题: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人: Kathy Atkins,邦德大学法学院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副院长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0:30至2025年03月24日 12:00 结束

    2025-03-24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中国红十字报】金山: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用“小切口”助力基层治理“大变化”。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为做好基层组织建设,2021年,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成立,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2022年,社区红十字会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为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制定了“五个一”标准,即一块“红十字服务站”标识标牌、一名热爱红十字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支从事红十字的志愿者队伍、一个为群众提供红十字服务的平台、一个传播红十字的窗口。社区红十字会统一标识、工作职责公开上墙,实现“一眼定位”,拉近了红十字与群众间的距离。 为打造特色活动阵地,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建成了“党建引领的红十字文化主题广场”和“红十字活动室”,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以推进“三救三献”业务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带动基层红十字骨干为主线,通过开展“红十字书籍报刊阅览”“应急救护实训”“博爱学堂”“博爱书画展”等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社区红十字会在服务大厅配备了AED、募捐箱、急救箱、轮椅、拐杖等设备,以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传染性疾病防控用品,在辖区内设置“红十字宣传栏”,用于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光荣历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专业知识。 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督办落实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企事业单位全力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逐步构建“社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融合共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方向。 为构筑志愿服务矩阵,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网格招募+定向邀请+驻地单位联动”机制,广泛组织动员辖区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力城市发展 贡献青春力量”系列活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深化社区“青年之家”、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并发动招募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形成了“需求收集—服务供给—成效反馈”的志愿闭环,让“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成为基层治理最鲜亮的底色。 为促进群众广泛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开展了以“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动开展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喜爱和赞扬,在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社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真正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民生需求的动态响应。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联动机制,整合辖区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资源,构建“15 分钟红十字服务圈”。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形式,使健康知识普及、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直达楼宇单元。这种将人道服务嵌入网格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彰显了社区红十字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服务特质。 为深化“博爱家园”品牌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博爱送万家”和爱心服务进社区公益活动,扶危济困,为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义诊、知识讲座、免费理发。积极联系爱心公司采购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为居民群众免费发放爱心蔬菜、水果。在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农产物销售难问题的同时,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为构建“朝夕守护”关怀体系,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积极开展亲子观看儿童剧、少儿假期课堂,重阳节联欢、千人同吃长寿面,上门看望慰问和为独居高龄老人助洁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精准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既传承了红十字精神的文化内核,又构建起全龄友好的社区支持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通过人道关怀传递到每个家庭,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承诺。 通过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道需求,红十字会完全可以在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让红十字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人道主义的天空下,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会长) 【中国红十字报】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https://www.redcross.org.cn/redcrossol/modal.html?i=3&cla=615106147478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