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五聚焦五提升”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 2021年10月30日
  • 陕西省教育厅官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西北政法大学始终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聚焦顶层设计,提升师德建设能力。该校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压紧压实领导责任,明确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成立学校师德建设委员会、党委教师工作部、各二级学院(部)师德建设工作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统筹、各部门分工合作、学院主体负责、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制定了《西北政法大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对于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西北政法大学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构建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聚焦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该校始终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建立和完善了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定期开展政治理论轮训,多举措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红色文化资源特色,组织教师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等各类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研学,开展重走校史路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沁入心扉。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党政机关和法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坚持把师德师风教育摆在各类培训工作的首位,开设“师德第一课”,积极开展全员师德网络培训,组织新入职教师开展入职宣誓,邀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教师等开展师德宣讲,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完善教师发展工作机制,建立教师职业发展咨询指导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教师发展咨询指导工作,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坊,定期开展“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技能提升”“跨学科研究”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培训、咨询、交流等多元服务,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聚焦典型引领,提升教师内生动力。该校坚持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发挥榜样激励示范作用。建立起多元表彰奖励体系,开展功勋教授和终身成就奖表彰,大力推进学统和道统承传,定期开展“师德先进”“教学名师”“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起多部门协作的全方位师德宣传矩阵,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线上风采展”“为人师表”专栏,在教师流动工作室外墙设置人才风采展示墙,常态化宣传该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将每年9月设立为师德师风建设月,组织召开教师节座谈会,举行教职工荣休仪式,开展慰问活动等,不断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

——聚焦考核监督,提升教师自身修养。该校始终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严格落实教师师德考核,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人才引进、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学习进修、推优评先等工作的首要条件。印发《西北政法大学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对存在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按规定严肃处理。开通了师德师风监督平台,并在网络平台及学校显着位置予以公示,定期走访学院,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纠正不良倾向与问题。

——聚焦教师需求,提升服务保障水平。该校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印发《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从评优评先、职称评审、访学进修及子女入学等九大方面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定期开展“答疑解惑送服务,政策宣讲进学院”活动。常态化开通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通道,邀请心理咨询专家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设教师流动工作室、长安学者工作坊、教师户外流动服务站,为教师提供舒适便捷的办公场所。将每周二定为“教职工社会保险服务日”,提供政策解读及服务工作。设立养老保险年检认证服务点,对行动不便教职工,主动上门办理社保业务。

近年来,该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着,14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人民调解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3个集体获省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师德建设示范团队)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

  •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主题: 澳大利亚邦德大学法学硕士项目专场宣讲会   报告人: Kathy Atkins,邦德大学法学院对外事务与国际合作副院长   举办单位: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地点:长安校区诚意楼智慧教室   报告时间:2025年03月24日 10:30至2025年03月24日 12:00 结束

    2025-03-24
  • 中国政法大学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专题讲座

    3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法连教授应邀来校作“聚焦新时代交叉学科发展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专题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河主持讲座,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各系、教研室负责人,骨干教师、翻译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 张法连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交叉学科”作为我国新增学科门类,为推动教学研究从单一学科模式向交叉学科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也为法律外语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他表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键,是新时代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法学与语言学学科的深度融合,应着力培养具备法律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法律事务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缺口巨大,而法律英语作为法学与语言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典范,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抓手。 本次讲座对于我校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理念,提升我校法律外语教科研水平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今后将持续加强国家级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助力我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供稿:外国语学院 撰稿:陈叶 审核:杨华)

    2025-03-20
  • 【中国红十字报】金山: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用“小切口”助力基层治理“大变化”。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健全强化组织阵地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根本要求。为做好基层组织建设,2021年,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成立,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负责人;2022年,社区红十字会获“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为加强制度规范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制定了“五个一”标准,即一块“红十字服务站”标识标牌、一名热爱红十字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一支从事红十字的志愿者队伍、一个为群众提供红十字服务的平台、一个传播红十字的窗口。社区红十字会统一标识、工作职责公开上墙,实现“一眼定位”,拉近了红十字与群众间的距离。 为打造特色活动阵地,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建成了“党建引领的红十字文化主题广场”和“红十字活动室”,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宗旨,以推进“三救三献”业务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培育发展带动基层红十字骨干为主线,通过开展“红十字书籍报刊阅览”“应急救护实训”“博爱学堂”“博爱书画展”等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此外,社区红十字会在服务大厅配备了AED、募捐箱、急救箱、轮椅、拐杖等设备,以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传染性疾病防控用品,在辖区内设置“红十字宣传栏”,用于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的光荣历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专业知识。 以融合渗透为导向,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督办落实的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会企事业单位全力融入基层治理工作,逐步构建“社区引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融合共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也是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方向。 为构筑志愿服务矩阵,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网格招募+定向邀请+驻地单位联动”机制,广泛组织动员辖区广大青年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助力城市发展 贡献青春力量”系列活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断深化社区“青年之家”、志愿服务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并发动招募组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形成了“需求收集—服务供给—成效反馈”的志愿闭环,让“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文明风尚成为基层治理最鲜亮的底色。 为促进群众广泛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开展了以“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斗新征程”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动开展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喜爱和赞扬,在营造和谐邻里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社区红十字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真正让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以服务创新为驱动,提升治理效能水平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与民生需求的动态响应。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通过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单联动机制,整合辖区医疗健康、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专业资源,构建“15 分钟红十字服务圈”。依托“传统媒体+新媒体”形式,使健康知识普及、困难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直达楼宇单元。这种将人道服务嵌入网格管理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更彰显了社区红十字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服务特质。 为深化“博爱家园”品牌建设,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博爱送万家”和爱心服务进社区公益活动,扶危济困,为辖区居民进行健康义诊、知识讲座、免费理发。积极联系爱心公司采购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为居民群众免费发放爱心蔬菜、水果。在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农产物销售难问题的同时,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为构建“朝夕守护”关怀体系,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聚焦“一老一小”群体需求,积极开展亲子观看儿童剧、少儿假期课堂,重阳节联欢、千人同吃长寿面,上门看望慰问和为独居高龄老人助洁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精准化、特色化的服务项目,既传承了红十字精神的文化内核,又构建起全龄友好的社区支持网络,让基层治理的温度通过人道关怀传递到每个家庭,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承诺。 通过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道需求,红十字会完全可以在保障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职能作用。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让红十字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人道主义的天空下,成为连接人心、传递温暖的桥梁。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会长) 【中国红十字报】社区红十字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为例https://www.redcross.org.cn/redcrossol/modal.html?i=3&cla=615106147478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