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对于做好第二批“三秦学者”选聘工作的通知》(陕组通字[2014]41号)文件中公布了陕西省第二批“三秦学者”岗位设置情况,陕西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公告了我省第二批三秦学者特聘岗位设岗名单,我校国际法学科获准设立“三秦学者”特聘岗位。陕西省第二批“三秦学者”共设置43个特聘教授和特聘专家岗位,18所在陕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陕西地方高校获批第二批“三秦学者”特聘岗位。自2009年我省启动三秦学者特聘岗位设置工作以来先后开展了两批设岗申报和评审工作,我校国际法学科是全省唯一一个被核准设置三秦学者特聘岗位的法学学科,为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突破。
“三秦学者”计划是陕西省委和陕西省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更好地培养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升陕西省人才队伍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一项重要人才计划。“三秦学者”岗位设置主要围绕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项目实施需要,重点在信息技术、新材料、航天航空、运输物流、生物技术、能源化工、现代制造业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全省每一学科、行业、领域原则上设置一个“三秦学者”特聘岗位。“三秦学者”岗位包括特聘教授和特聘专家,在高等学校设置特聘教授岗位。根据政策,省政府每年给予每位三秦学者10万元津贴,所带团队10万元津贴和其他科研及团队建设财政支持。
2012年陕西省下发《对于申报设置第二批“三秦学者”岗位的通知》(陕人才办[2012]44号),按照我校人事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校国际法学科在学科带头人王瀚副校长主持下,成立由副校长王瀚、国际法学院院长李万强、副院长刘萍、刘亚军和我校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张学安教授、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孙尚鸿教授及我校国际法学科客座教授刘为民等专家组成的申报工作小组,认真学习和领会申报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务实工作,紧紧依托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的学术队伍和学科优势,精心撰写三秦学者岗位设置论证报告和支撑材料,经过申报、初评答辩、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和终评,历时一年半顺利获批三秦学者岗位。
我校国际法学科“三秦学者”岗位的获批标志着我校人才工作迈上了更高的平台,丰富了我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形式,使国际法学科建设获得了新的突破。我校国际法学科将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通过设立国际法学科的“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组建高品质学术创新团队,凝聚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紧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陕西省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强化科研协同创新,优化科研咨政和科研服务能力,瞄准国际法学术前沿,不断推出高水平学术成果,持续提升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能力,为今后争取更高学科发展平台和创建我省一流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积累竞争和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