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同心战“疫”,与子同袍 | 广大校友向奋战在防疫工作一线的学工干部和志愿者提供物资

  • 2022年01月07日
  • 党委学工部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面对西安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我校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严格加强校园封闭管理,长安、雁塔两校区学工干部和学生志愿者们下沉一线,积极组织开展核酸检测、维持学生食堂与超市排队秩序等服务工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校园安全稳定局面和师生生命健康。但由于天气异常寒冷、人员紧张,缺少足够的御寒衣物,学工干部及学生志愿者站立时间过长,急需保暖衣服和防疫物资。

我校广大校友一直关心关注学校的发展,此次疫情期间,广州校友会、深圳校友会、西藏校友会、北京校友会、上海校友会、青竹教育公益基金会以及全国广大校友积极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助力母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经学工部门申请并经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立项,拨付专项资金6万元购置了200套保暖衣物(包含棉大衣、手套、帽子等),一次性手套30盒,消毒酒精喷雾200瓶等防疫物资,全部配备给在长安、雁塔两校区疫情防控一线战斗的学工干部和学生志愿者,目前,相关物资已发放到位。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供稿:党委学工部)

相关新闻

  • 陈文清:扎根中国大地 立足中国实际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扎根中国大地 立足中国实际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2025年1月1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国法学会会长 陈文清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在全体代表共同努力下,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立意深邃高远、饱含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新征程法学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鼓舞和激励全国法学法律工作者勇担时代重任,凝聚起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的磅礴力量。 中国法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王晨同志带领下,中国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法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中国法学会章程(修改草案)》等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国法学会新一届理事会。中国法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并选举我担任中国法学会会长。我和中国法学会新一届领导机构全体成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感谢代表们的信任,借此机会,向王晨同志和中国法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法学会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奉法者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首次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专章论述全面依法治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宪法修正案,颁布民法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有现行有效法律306件、行政法规597件、地方性法规14000余件、党内法规3900余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一法安香江”。依法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全国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2024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得到有力加强,立案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社会公平正义基础更为坚实。全国法院收案从2013年的1337万件增至2024年的4602万件,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律师人数十多年来由30万人增至80万人。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同时也是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果。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的目标。中国法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珍惜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奋力开创新时代新征程法学会事业新局面。 一、牢牢把握党的领导这个根本保证,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中国法学会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根本宗旨就是强化政治引领、把牢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法学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深刻领悟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党的领导的生动体现,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深刻领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唯一正确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政法工作制度,敢于亮剑、敢于发声,旗帜鲜明同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作坚决斗争。 二、牢牢把握思想引领这条主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取得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各级法学会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要在真信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的理论特质、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闪耀的真理光芒和蕴含的实践伟力,深入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在深研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中国法学会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等智库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推出更多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要在笃行上下功夫,时时刻刻、事事处处用“十一个坚持”对照、审视工作,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新时代中国宪法理论》等重点教材,持续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 三、牢牢把握“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积极投身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具体到法治领域,从历史长河看,我们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法制文明。早在商周更替之际,我们就完成了“从神到人”的转变,比西方早了2500年。湖北云梦博物馆展出的“秦律十八种”等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最终形成了在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对人类一切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但决不能奉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为圭臬,决不能照抄照搬、“言必称希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一定要有底气、有自信、有定力。从伟大时代看,我们有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一百多年来党领导法治建设的光辉历程和历史经验,新时代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为中国法学研究创新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富矿”,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沃土”。我们已经办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法学教育体系,我们有世界各国中规模最大的执法司法实践,每年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鲜活经验。在中国这样有悠久文明传承、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学会的优势,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法学是经世致用的大学问。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落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部署,立足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法治领域改革,积极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要坚持服务人民、面向基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积极做好法律咨询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四、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个重要职责,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在于人。法学会要立足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的职责使命,培养造就更多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的能力。要与时俱进改革法学教育,推进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健全实务部门和法学院校双向交流机制,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任的法治人才。要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事务的人才队伍。要研究制定法学人才发展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批新时代法学大家,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青年法学法律骨干,在法学领域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五、牢牢把握守正创新这个重大原则,开创法学会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政治法律委员会,简称“中央政法委”,董必武同志任主任,这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的前身。中国法学会前身是1951年12月筹建的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简称“中国政法学会”,董必武同志任会长。中国法学会作为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守正道、守初心,不忘来时的路,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始终讲政治、讲法治;“创新”就是要创新局、创未来,深化法学会改革,积极推进组织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方式改革创新,把法学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这次会议,修订了中国法学会章程。要严格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办事。要坚持政治建会、从严治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政法工作条例,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加强对所属研究会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切实把法学会这支队伍带好。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开创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70多年来,中国法学会与党同心同德,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法治力量!

    2025-02-26
  • 【法治网】王瀚: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涉外法律服务保障

    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全球工商法治大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任鸿斌代表与会工商界、法律界发布了《2024年全球工商法治大会北京宣言》,鲜明地提出了要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共建经济开放格局,并强化法治保障作用,深化全球法商交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加强工商法治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成为与会者达成的一致共识和会议倡导的主旋律。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全球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方案和动能,中国作用再次受到各方瞩目。与会嘉宾认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涉外法治能力,应对外部风险和挑战,为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如何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和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为我国国际经贸合作和对外开放保驾护航?为此,《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受邀参加2024年全球工商法治大会的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贸易摩擦法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瀚。 涉外法治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记者:涉外法治建设事关对外开放工作大局和贸易秩序建设。此次全球工商法治大会,对国际经贸和法治合作提出了倡议。如何看待涉外法治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我国涉外法治建设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王瀚:涉外法治和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交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加强涉外法治既是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经济合作和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实施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涉外法治,依法促进和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国际规制、规则、管理和标准基础上,促进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紧密融合,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充分配置,国际规则与国内规则相互衔接,用统一的国际规则和规制为国际经贸交往提供透明、一致和通行的制度基础,降低国际营商成本,减少经营风险,公平公正解决国际经贸纠纷,稳定国际经贸秩序,这是我国外向型经济从要素流动性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的必由之路。 我国现行法律304部,其中专门规范各类对外关系的法律有54部,含有涉外条款的法律有150余部。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为了审理涉外民商事案件还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外国法查明、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商事惯例等方面的司法解释。为加强我国执法国际合作和司法协助,充分保障我国涉外行政执法和涉外司法审判,我国已与83个国家缔结了178项双边司法协助类条约,加入有关犯罪人移管、引渡、司法协助内容的多边国际条约近30项,近年来我国法院和有关司法部门平均每年办理的司法协助业务近4000项。在规范我国的国际经贸活动和涉外行政执法和涉外司法审判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成效明显。 在涉外法治的保障下,我国营商环境日益透明公平,对吸引外资和促进中国公司走出去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亟须加强完善涉外法治建设 记者: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被频频提及,这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这种紧迫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瀚: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冲突动荡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外部风险和挑战叠加,导致我国外向型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履约风险加大,这就更加凸显了用法治这个稳定器来抵御风险和保障交易安全的作用。我国涉外法治还需要进一步适应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际需要,涉外法治建设还有不少亟待加强和完善的工作。 一是需要依法确立我国批准的国际条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即是否为我国法律的一部分,规范国际条约在国内涉外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中的解释和适用。我国已制定条约缔结程序法,但是对已生效的国际条约如何在国内执行实施还没有专门性的立法。 二是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部门分类,有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程序法和社会法七大法律部门,但没有专门的涉外法律部门。涉外立法是涉外法治的基础,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缺乏涉外法律部门显然是不合适的。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布局的需要出发,设立涉外法律部门,以保障涉外立法工作的及时性、系统性和专门化,十分必要。 三是提升涉外法律规范的立法技术水平,特别是我国法律域外适用和反干涉、反制裁和反长臂管辖立法方面,我国立法的系统性和操作性还存在不少立法技术上的短板,应不断总结和借鉴有益经验,提高立法技术,丰富我国开展法律外交和法律斗争的工具箱,增强反制经济制裁的法律手段,有效地开展涉外法律斗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多措并举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记者: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涉外法治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上有何建议? 王瀚: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能够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存在数量不多、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与全面对外开放的现实和需求既不适应,也不对称。 我国自2010年起至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与192个国家有投资关系,海外中资公司接近5万家,海外总资产4万多亿美元。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152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协议200多份,与共建国家贸易额超过20万亿美元,我国海外经济体量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我国涉外律师有1.2万多人。 涉外法律工作涉及知识面广,专业性强,从业素质要求高,法律、科技、金融、政治多重因素交织,需要从业者具备深厚的国际法、涉外法、国别法专业功底,熟练的法律语言运用能力,熟知法律服务关联领域的专业知识,通晓国际规则的解释和适用,精通涉外法律实务操作,并能驾驭国际诉讼、仲裁和商事调解等多种解纷机制的运用,善于合作、沟通和谈判等法律外交方式的灵活应用。可以说,涉外法治人才是法律工作中的“精英人才”和“特殊人才”,需要通过紧密的协同培养机制担负培养任务,需要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涉外法律服务制度来保障人才培养、管理和使用,需要规范有序、开放透明的涉外法律服务市场承载涉外法治人才作用的有效发挥。 建议国家制定《涉外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发展纲要》和《涉外法律服务业促进保障法》,明确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在执业律师中大力开展涉外法律业务的继续教育,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开拓涉外法律业务,调整法律服务结构,促进执业律师向涉外法律业务转型,加快海外法律服务市场开发,推进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协调发展,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涉外法律服务保障和支撑。 【法治网】王瀚: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涉外法律服务保障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4-10/26/content_9074952.html

    2024-10-28
  • 民商法学院组织党员志愿者为社区群众提供志愿讲解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对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夯实社区志愿服务阵地,4月24日下午,民商法学院组织党员志愿者携手离退休工作处在职党支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敢用、能用、会用智能技术。 刘季恒同学讲解了腾讯会议的下载及使用,通过鲜明的内容展示和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为老同志们解忧排疑。志愿者们为老同志们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向老同志们现场示范如何将腾讯会议中的各个模块实现功能最大化。整个现场互动气氛积极活跃,在所有志愿者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下,本次活动圆满完成。 全体志愿者努力通过志愿服务的力量为老同志们提供更多便利,得到了社区群众和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好评。看到老同志们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索精神,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认真学习,服务社会的决心。学院将继续开展更多优质的志愿服务,努力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历练提升,在为民服务中涵养国家情怀,向社会贡献更多的青年力量。 (供稿:民商法学院 撰稿:曹宏鲜 审核:朱茂)

    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