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我校举办《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集刊建设座谈会

  • 2023年07月14日
  • 高等教育研究所 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7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集刊建设座谈会在我校长安校区举行。副校长孙昊亮,澳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於兴中教授,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民间法》执行主编彭中礼教授等参加,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邱昭继主持。

孙昊亮代表学校感谢於兴中教授、彭中礼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以下简称《学刊》)集刊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孙昊亮表示,学校高度重视集刊建设工作,将集刊建设、科研水平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学刊》主题鲜明,办刊基础好,栏目有特色,学校将全力支持《学刊》建设,为《学刊》的良性发展提供经费和队伍保障。孙昊亮希望《学刊》编辑部的老师和同学尊重学术规律,发扬“冷板凳精神”,倾心把《学刊》办好,建成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於兴中表示,《学刊》不仅在国内法学界具有影响力,而且具有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法学学术交流平台、获得国际影响力的潜力。下一步应当继续扩大优秀稿源,争取国内外优秀学者的支持,《学刊》要走国际化办刊的路子。

彭中礼表示,刊物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主题引导学术研究、激发学者的研究兴趣。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其瑞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刊》的基本情况。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就《学刊》的组稿情况、公众号建设情况、栏目设置、网络推送、稿件取向、文章类型、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各抒己见,为《学刊》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贡献了有益的建议和想法。

(供稿:高等教育研究所 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

相关新闻

  • 【陕西日报】虚拟账号受法律保护

    从微信、微博、抖音,到游戏账号、电子会员……在当下“全民触网”的时代,人们生活的大多数场景都“嫁接”于网络上。甚至很多情感链接,也深度依赖网络媒介。 然而,近日一网友因去世近10年的父亲的微信账号被平台回收而发帖“求助”,引发了一场“数据热”背后的冷思考。 “……我和爸爸在世界上唯一的联络方式彻底消失了。”面对该网友的遭遇,其他网友也纷纷分享自己“遗失”网络账号的经历,有人担忧自己已故亲属的社交账号迟早会被收回,甚至有人紧急为自己的各种网络账号备份。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需要一份“账号安全感”。 ■ 虚拟账号并不“虚” “我从大二注册微博后,就一直在上面记录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瞬间。但工作后的第二年,账号竟然被盗了。后来我通过官方渠道找回了账号,可里面的内容被清空了。”3月12日,回忆起自己的“倒霉”往事,在西安上班的山东人杨天祎连连叹息,她说,“那一刻,感觉自己的青春被人偷走了。” 像杨天祎一样,如今在很多人眼里,网络上的虚拟账号并不“虚”,哪怕与具体的金钱利益不挂钩,但镌刻着时光、承载着情感记忆和智慧结晶的网络账号也具有十足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妥善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平衡各主体间合法权益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国瀚文解释,网络虚拟财产主要指依附于网络虚拟空间、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具有一定价值的,在特定群体中传播和使用的信息产物。目前,其法律属性已得到确认——我国民法典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国瀚文解读,我国民法典从法律层面确认了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具有作为价值载体的财产属性,就意味着个人网络账号作为网络虚拟财产的一种形式,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 数字遗产能继承吗? 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2024年事实与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估计有55亿人使用互联网。 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已故人士网络账号如何处置以及数字遗产能否被继承等问题引发关注。 记者查阅到,国内某社交平台服务协议明确,为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用户注册或创建账号或功能账号后如果长期不登录,平台有权回收该账号,由此带来的任何损失均由用户自行承担。 “目前大多数社交平台在用户服务协议中会明确表示账号所有权归平台,用户仅有使用权,同时也会禁止非初始申请注册人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其他方式使用。”国瀚文说,平台如此规定,一方面是基于信息管理安全考虑,另一方面是基于隐私和死者利益保护。她指出,承载着用户隐私、社交关系等的虚拟账号不能放任其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状态,而基于网络虚拟财产不同于其他有形财产的特殊属性,也不能简单参照一般财产的继承规定对账号进行直接继承,否则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和他人合法权益。 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速裁庭法官李多萌表示:“身故并不意味着隐私不再重要,基于隐私保护与个人信息安全,个人社交账号,继承人一般不能直接继承,但是可以依照遗嘱继承。” 2023年度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至2023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将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进行合理分配、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目前已有平台规定,如用户不幸逝世,其近亲属可通过官方客服渠道联系平台,以获取相关指引来行使法律规定的合法、正当权益。 ■ 公众要提高自身权益保护意识 近几年,与虚拟账号有关的纷争屡见不鲜。 “因缺乏统一的价值认定标准,如何评估网络账号的价值是个棘手的问题。”李多萌介绍,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一些具有显而易见的经济价值的网络账号,如用户充值的游戏账号、淘宝店铺的账号、粉丝量众多的直播账号等,因能够实现网络交易变现,其价值较好判定。然而,普通群众在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承载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被侵权后,责任界定及赔偿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现实阻碍。 李多萌说,要想减少因虚拟账号引发的纠纷,网友需要提高权益保护意识。她建议,一方面,可以尝试通过设立遗嘱的方式,对自己名下的虚拟财产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避免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登录账号,防止账号被盗,也不要随意将账号信息透露、转借给他人。 “一些重要的数据信息,可定期进行备份,以防丢失或损坏。”李多萌还提醒,公众在注册相关账号时,要仔细了解平台管理和服务协议内容,依规合理使用账号,使用中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与账号管理运营方沟通,万一发生纠纷,要敢于通过合法手段维权。 网络虚拟财产保护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涉及个人数字权益、网络平台运营治理、社会公序良俗、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等的复杂议题。“期待不久的将来,我国能构建起既有效保护用户权益和平台利益,又兼顾网络安全和公序良俗的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制度体系,在法治的轨道上促进网络虚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有序发展。”国瀚文表示。 【陕西日报】虚拟账号受法律保护https://xzzsx.sxdaily.com.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901068.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

    2025-03-21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进会

    3月19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推进会,系统部署学院本年度全面从严治党重点任务。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刘驰主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及部分教师代表参会。 会议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传达了校纪委学习中央纪委和省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全员培训会相关要求,研究部署学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 会议强调,全院师生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扎实开展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支部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好队伍、抓好落实。以典型案例为警示,筑牢思想防线,杜绝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等问题。 会议最后,学院党委书记与科级干部进行了集体廉政谈话。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刘栩源 审核:刘驰)

    2025-03-20
  • 我校与新疆博州司法局召开交流座谈会

    3月19日,我校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司法局在长安校区召开交流座谈会,校长范九利,博州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卓娅,博乐市党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余海峰出席,副校长孙昊亮主持。 范九利对博州司法局卓娅局长一行来校开展交流合作表示欢迎。近年来,学校与新疆各地市州密切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开展合作交流,特别是在保障边疆稳定、法治政府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学校服务西部的智库及人才优势。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在有关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推动地区法治政府建设、行政执法监督、学生实习实训、司法干部培训等方面合作走深走实,提高服务水平,产出更多优质成果。 卓娅表示,感谢西北政法大学为博州法治政府建设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希望学校持续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度清理、行政复议案件评查、创建法治建设示范市、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等合作协议内容的具体实施,助力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教务处、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国际法学院(国际仲裁学院)相关负责人、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教师等参加座谈交流。  (供稿:党政办公室 撰稿:席捷 审核:高翔)

    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