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李其瑞:不忘合作初心、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做贡献

  • 2019年10月31日
  • 西北政法大学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是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重要内容。在这场主题教育活动中,作为党外人士如何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积极参与其中,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中国共产党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开始探索并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方式。党外人士的初心和使命就是把长期以来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更是将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校作为党外人士云集之地,如何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使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参与行为规范有序,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校法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农工民主党成员,近年来围绕法治建设、司法改革、社会治理等领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多篇被《人民日报内参》《学习强国》《西安智库报告》和《西安参事》等智库平台收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批示和好评。在此,结合本职工作,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首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意识和对党在新时期战略部署的高度认同感。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前提是对党的领导的高度认同感。因为,在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和价值观下是无法提出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的好建议。比如,如何看待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社会上曾经有一阶段流传着“党大”还是“法大”的说法,错误地认为独立司法与党的领导具有天然的矛盾,把这两者看成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伪命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原则,就是表明我们要探索一条把法治和党的领导统一起来的法治之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撰文强调:“为什么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没有乱?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求是》2019第4期)澄清了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混乱认识。党外人士一定要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否则就会丧失政治的敏锐度,无法提出接地气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法学一直处于法学研究的主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性自觉和更新进程依然缓慢。存在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得现象。因此,要根据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实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就成为法学理论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我们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国率先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连续出版物,译介一批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经典着作,主办了全国唯一的网站和公号,研究成果被收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再次,要深入挖掘我国古代典籍中可资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借鉴西方有益的法治经验。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时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中国古代典籍中那些法治文明经验是可以挖掘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比如法家经典中的规则文化,道家经典中的尚和文化,儒家经典中的人本文化、和谐文化、德性文化等都是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都能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能量。还有,厘清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为良法善治寻找力量根源。无法治不能惩恶,无德治无从劝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其《风俗论》一书中大赞中国人能够把法律和道德结合起来的治理之策,但我们长期以来却把儒家的仁政、德治视为糟粕加以批判。十八届四中全会才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治国理政经验的反思结果。对于西方的法治经验,我们也要积极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西方很多文化巨匠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因此,我们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不是要闭关锁国,不是要排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有益经验。而是要批判的吸收他们的思想,如习近平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在挖掘中西方法治文化资源方面,我本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就是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成果。

总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所必须,还是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身存在价值的体现。只有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的独特价值,增强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理论研究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统一,立足整个国家和本地建设的实际,才能有所作为,多做贡献。

相关新闻

  • 对于做好2025年国家公派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选派工作的通知

    各相关学院:  为推动我校创新型国际化?才培养,搭建师生多元化出国留学平台,2024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简称留基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简称创新项目),项目执行期3年,共资助27名师生赴国外合作院校研修访学。根据留基委《202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办法》,学校将开展该项目2025年度选派工作,现将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项目情况  (一)项目名称:全球治理、国际经贸规则与涉外法治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项目  (二)留学单位和专业:  1.英国邓迪大学:法学  2.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法学  3.哈萨克斯坦阿勒法拉比国立大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  4.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国民经济与国家行政学院:法学、经济学、管理学 5.美国圣约翰大学:法学  (三)选派规模:访问学者4人/年、博士后1人/年、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年。  (四)经费资助:创新项目资助内容一般为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资助期限内的奖学金。奖学金是指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基本学习生活费用,可用于支付生活费、注册费、医疗保险费、书籍资料费、板凳费、签证延长费等。奖学金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申请条件  (一)符合当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派指南》规定的申请人基本条件(详见:https://www.csc.edu.cn/article/3409)。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不具有国外永久居留权。须为我校正式工作人员,或全日制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申请时年龄满18周岁。  (四)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在工作、学习中表现突出,具有学成回国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无违纪违法记录。  (六)选派类别要求:  1.访问学者:留学期限为3–12个月。须为我校正式工作人员,年龄不超过50周岁(1974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本科毕业后应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硕士毕业后应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对博士毕业的申请人无工作年限要求。  2.博士后:留学期限为6–24个月。须为我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或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或在职青年科研人员。其中,应届博士毕业生派出前应确保获得博士学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应确保完成国外学业回国后方可出站。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  3.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6–24个月。须为我校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1月1日以后出生)。  4.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留学期限为3–12个月。须为我校全日制优秀在读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1月1日以后出生)。  留学期限应根据拟留学单位的录取通知或正式邀请信或外方导师确认的学习计划中列明的期限等确定。具体留学期限及资助期限在录取时确定,以录取文件为准。  (七)满足创新项目外语条件要求(详见:https://www.csc.edu.cn/article/3300),访学类(访问学者、博士后)暂未达到可先提交体现外语水平的其他成绩,研究生类(联培博士、硕士)可参加由国外拟留学单位组织的面试、考试等达到语言要求。申请拟留学单位录取还需满足相关单位外语条件要求。  三、申请材料  (一)访学类:  1.国外单位邀请信; 2.外方合作者简历; 3.外语水平证明; 4.职称证书、最高学历、学位证书; 5.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详见:https://www.csc.edu.cn/article/3297)  (二)研究生类:  1.邀请信/入学通知书; 2.国外导师简历; 3.外语水平证明; 4.学习计划(外文); 5.成绩单(自本科阶段起); 6.最高学历/学位证书; 7.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详见:https://www.csc.edu.cn/article/3298)  四、选派时间  (一)材料准备:8月20日前  (二)网上报名:9月1日-11日  (三)留基委录取结果公布:10月底  (四)留学资格有效期:2026年12月31日前  五、申请流程  (一)第一阶段:院校录取申请  1. 2025年4月30日前,符合基本条件的意向申请人查询拟留学院校官网相关学院专业情况,填写《西北政法大学创新项目访学类意向申请表》(附件1)或《西北政法大学创新项目研究生类意向申请表》(附件2),连同表内要求材料复印件提交所在单位进行审核(学生申请人还需导师意见)并汇总于《西北政法大学创新项目所在单位推荐表》(附件3),报送国际处。  2. 2025年5月,国际处资格审核并向项目留学单位进行提名,待反馈后向申请人提供拟留学单位联络信息。  3. 2025年8月前,申请人自行进行后续联络,获取个人邀请信/入学通知书和外方合作者/国外导师简历等相关材料。  (二)第二阶段:国家公派申请  1. 2025年8月20日前,申请人填写《西北政法大学教职工公派留学申请表》(附件4)或《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公派留学申请表》(附件5),连同申请材料复印件提交所在单位审查选拔(学生申请人需导师意见),所在单位负责人填写意见并签字盖章,并经组织人事部门(教师申请人)审核后报送国际处。 2. 2025年8月31日前,国际处组织专家评审,评审通过的申请人予以校内公示,如无异议,提交学校审定。  3. 2025年9月1日-11日,国际处指导评审通过的申请人登录国家公派留学管理信息平台进行网上报名,申请人按照要求填写网报申请表并扫描上传申请材料,并将网报后形成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国留学申请表》《单位推荐意见表》等材料提交国际处。  4. 2025年9月20日前,国际处于受理单位平台初审材料,上传推荐材料,提交留基委审定。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梦琳  联系电话:88182510  电子邮箱:oiec_nwupl@163.com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校务楼B座417室  附件1.西北政法大学创新项目教职工意向申请表.doc 附件2.西北政法大学创新项目学生意向申请表.doc 附件3.西北政法大学创新项目所在单位推荐表.xlsx 附件4. 西北政法大学教职工公派留学申请表.doc 附件5. 西北政法大学学生公派留学申请表.doc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2025年4月14日 

    2025-04-14
  • 【检察日报】临汾市检察院与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合作共建

    【临汾市检察院】 与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合作共建 吴杨泽 王鹏翔 本报讯(记者吴杨泽 王鹏翔)近日,山西省临汾市检察院与西北政法大学举行“检校合作共建”签约暨揭牌仪式,双方围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实务创新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活动现场,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为“临汾市人民检察院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实践教育基地”揭牌。双方表示,将构建“双向奔赴”的检校合作模式,将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案例和经验,与高校的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进一步凝聚检校智慧、淬炼精兵,以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公诉人培养、课题攻关等方面同向发力,推进检校合作走深、走实、双赢、共赢。 【检察日报】临汾市检察院与西北政法大学开展合作共建 https://newspaper.jcrb.com/2025/20250409/20250409_002/20250409_002_6.htm

    2025-04-11
  • 西北政法大学对于举办全球涉外法律人校友返校暨“深化陕港澳合作 共育涉外法治人才”主题研讨交流活动的公告

    尊敬的西北政法大学全球校友:  为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深化陕港澳多领域合作的政策要求,进一步凝聚校友力量,搭建陕港澳法律交流平台,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法律服务创新,学校定于2025年5月23日至24日举办全球涉外法律人校友返校暨“深化陕港澳合作 共育涉外法治人才”主题研讨交流活动。现诚邀海内外校友重返母校,共襄盛举。  一、活动主题 深化陕港澳合作 共育涉外法治人才——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教育与服务创新  二、邀请对象 现居海外或在港澳地区工作、生活的校友;具有涉外贸易、司法审判、法律服务、公司法务等领域工作经历的校友;曾在海外学习、工作或拥有涉外工作经历和经验的校友。  三、活动安排  时间: 2025年5月23日(周五)至24日(周六)  地点: 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  日程:  5月23日(周五):校友报到  5月24日(周六):  09:00—12:00:研讨交流大会  12:00—14:00: 午餐(长安校区教工餐厅)  14:30—17:30:分组研讨交流  四、报名方式 请有意参与的校友于2025年5月10日前通过以下方式报名: (一)扫描二维码报名  (二)按照以下报名字段将个人相关信息直接发到邮箱:327955270@  姓名,年级,专业,班级,现居境内外情况(请选择:A现居海外学习或工作的校友;B在港澳台地区工作、生活、或主要业务在港澳地区的校友;C现居国内,曾在海外学习、工作过的校友,或有涉外工作经历和经验的校友),居住城市,请简单介绍您现在从事相关涉外专业或领域的情况及专长,联系电话(手机)  (三)将以上报名字段直接发送至手机:15289360938  五、其他事项  活动规模限100人,其中校友60人,论坛交流环节设线上参与名额(不超过10人),报名以确认通知为准。  活动期间交通及住宿费用敬请自理。  活动详情及后续通知将通过西北政法大学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母校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校友的关心与支持。我们诚挚期待您拨冗返校,共叙情谊,共话合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陕港澳法律交流贡献智慧与力量!  主办:西北政法大学  承办: 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协办: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法学院、外国语学院  联系人: 王林钢(电话:029-88182219或15289360938)  西北政法大学  2025年4月7日

    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