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7日,由中国法学会主办、法制日报社协办、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共同承办的第二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周成奎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斯喜同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致欢迎词,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代表老一代法学家对全国法学青年提出殷切希望。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部门的同志以及来自京内外数十家法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300人出席了本期论坛。我校刑事法学院邱昭继副教授应邀参加论坛并做题为“法律的不确定性与法治现代化的可能性”的主题报告。
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是面向全国法学青年的高规格、多学科、宽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其宗旨在于发现、汇聚和培育青年法学人才,推动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创新;呼吁全社会关注法学青年的成长,帮助青年才俊更快地脱颖而出;使论坛成为法学新秀辈出的“孵化器”,打造出中国未来法学家的“名人堂”。每期论坛均设多位报告人,每位报告人均邀请一位资深法学专家进行深入的评论。报告人从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通过专家匿名评审等程序择优确定。本次论坛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论坛共征集到论文80余篇,最后遴选出12篇优秀论文作为论坛报告论文。韩春晖、郭雳、邱昭继等12位获奖的青年学者光荣地从老一辈法学家手中接过荣誉证书。
开幕式结束之后,以“法律传统、法律移植与法律输出——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法治之路”为主题的第二期论坛正式拉开帷幕。在主旨发言阶段,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院长方流芳教授作了主旨报告。季卫东教授回顾了百年中国法治进程,阐释了一个多世纪中法律移植与中国法律发展自主性的复杂关系,并对中国未来法治道路进行了远景展望。方流芳教授从法学术语的翻译入手,讨论了百年中国法治进程所经历的复杂过程,从中透视出当代中国法治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主旨报告之后,马剑银、谢耿亮、雷安军、王莉君、韩春晖、王建学、范雪飞、魏磊杰、杨东、郭雳、李怀胜、邱昭继等12名优秀法学青年围绕“法律移植与文明的自主性”、“社会发展与法律变迁”、“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现代化”叁个主题先后登台发言,朱景文、周汉华、张中秋、马小红、范愉、熊文钊、郭锋、强世功等18位中青年法学家进行了深入的评论。最后,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胡云腾教授做了精彩的总结。在闭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柳经纬教授向第3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承办单位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交接了论坛标志。随后,季卫东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第2期青年论坛将于6月13日举行,主题为“风险社会与制度创新”。
邱昭继副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法律的不确定性是指法律不能为法律纠纷提供一个正确答案。法律体系必然包括不确定的法律。法律不确定性与法律的客观性是相容的。主流法律理论并不必然坚持法律的确定性立场,但是必然坚持法律的客观性立场。不确定性论题并不衍推裁判是不合法的这一主张。法治理念的经典阐述者富勒、拉兹和菲尼斯都强调法律的明确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他们都没有把法律的确定性列为法治的要件。“法治”是一个与“专制统治”相对的概念。专制统治是一种非理性的统治形式。真正的专制统治是指统治行为背离了法律的理性。这种意义上的专制统治与法治完全相对。法律的不确定性并不必然构成法治的缺陷。法律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法官在疑难案件中需要行使自由裁量权并创制新的法律。只要不确定的司法判决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和可预测性,即使法律是不确定的,法治理想的实现也是可能的。
4月26日,结合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知识产权与音乐:感受知识产权的律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主题“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我校联合陕西省版权协会、陕西省电影家协会、...【详细】
4月25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贸仲”)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新疆乌鲁木齐共同举办上合组织仲裁法律论坛。我校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