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晚,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第37期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法学院胡凌副教授作题为《生产性劳动法的演化》讲座,人权研究中心讲师杨博文博士主持。
胡凌以对要素的流动和整合法律机制研究为切入点,从生产性宪法理论探讨政治性宪法和经济性宪法,同时结合生产性宪法要点进行表述,指出宪法是围绕生产活动而发生变化,并具体提出应如何整合。他提出劳动法如何面对和解决流动与整合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对宪法研究的意义。理解信息经济生产方式是对新问题分析的基础,对类似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问题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分析数字劳动的非法兴起概念,总结并提出可循环的新型劳动秩序与两类灵活劳动平台。最后,他分析司法和生产方式间变化关系,提出现行司法中的不同标准问题,从形式标准、组织标准和价值标准上对灵活劳动性质进行判断,形成更加周延的判断标准,坚持劳动制度和其他生产制度的齐头并进,在规范中帮助稳定数字生产关系。
与谈环节,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鲁甜副教授、法治学院 法律硕士教育学院讲师李佳飞博士、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讲师马宁博士、付鉴宇博士就平台与劳动者间法律关系、数据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劳动法的本源逻辑和本质问题等角度进行交流。
杨博文总结表示,本次讲座对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研究应从问题本身出发,坚持调查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学术研究需要发散性与开阔性的思维模式,不能被先入为主的概念和框架束缚。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4月26日,结合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知识产权与音乐:感受知识产权的律动”、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主题“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我校联合陕西省版权协会、陕西省电影家协会、...【详细】
4月25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贸仲”)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新疆乌鲁木齐共同举办上合组织仲裁法律论坛。我校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