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果冻制品工厂

【人民网】王静:从五个方面提高年轻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 2020年10月28日
  • 人民网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八)

从五个方面提高年轻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王静

2020年10月22日08:05&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来源:

2020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显然,在年轻干部需要提高的七种能力中,“应急处突能力”是重要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的技术能力。

笔者认为,应对处理好突发事件,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年轻干部应在一线“大熔炉”多管齐下进行专业训练,从“用心的专业学习、潜心的专业意识、匠心的专业能力、精心的专业素养、尽心的专业精神”五个方面来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年轻干部才能随时备好“拆弹”技能包,在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时展示出应急处突能力的自觉与自信、自发与自立,达到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境界。

用心的专业学习:在一以贯之研学马克思经典理论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坚定政治站位。年轻干部必须提高政策把握能力,政策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提高见识和胆识,做到分类施策。年轻干部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的“底子”,专业学习是掌握“拆弹”技能的重要法宝。向书本学,不断丰富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的相关知识储备,打好主动仗,做到心中有底;向身边的老同志学,学习老同志的经验和阅历,以及处理矛盾困难和棘手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向人民群众学,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加强调查研究,蹲下身子寻对策、解难题;向实践学,自觉投身到应急处突一线,摔打淬火,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年轻干部必须持续应急教育培训,“充电”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动力。组织上把相关教育培训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训内容要更专业,突出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背景下的公共秩序管理、协同作战指挥等年轻干部急需的专题培训;培训氛围要更浓厚,加强全社会应急救援知识的宣讲教育,提高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让年轻干部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树牢危机意识、提升应急技能;培训手段要丰富,走出“教室”,有效依托应急系统的专业培训力量,加强实战化应急演练,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潜心的专业意识:在一发千钧伟大斗争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找准奋战定位。年轻干部要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着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这要求年轻干部一方面要增强风险意识,脑中的弦不能松,做好随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到“不忽视一个风险”。另一方面,年轻干部要充分发挥年轻人思维开阔的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地梳理可能发生的应急突发事件,也要积极请教,集思广益,做到“不放过一个隐患”。

匠心的专业能力:在一如既往服务群众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找准应急要点。笔者认为,年轻干部建立应急处突能力必须具备六个通用能力:全新治理环境中领导和管理能力、复杂体系中参与和影响决策的能力、不确定条件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变化情境中践行公共管理判断能力、多元群体当中多元互动能力、全球化背景下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个专用能力:个人运用应急管理技术的能力。年轻干部必须在基层一线中提升随机应变、统一协调的答题能力。要把年轻干部派往基层一线,直面各种疑难杂症,培养临机应变、协调各方的本领,强化在应急处突、群众工作中的能力,成为解决基层问题的“内行人”。要用一线工作重点、难点、痛点开拓年轻干部的见识面、阅历面,使他们在工作中更接地气,积累务实可用的好办法。年轻干部在一线提升应急工作的实操性、适用性,在历练中要磨砺匠心,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精准拆弹”,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环环入扣,沉着应对,增强处理纷繁复杂事件的能力。

精心的专业素养:在一马当先新担当新作为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找准处突共性。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担当促进新作为。年轻干部要积极寻找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共性与普遍性,在基层维护稳定,必须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年轻干部要提高沟通交流能力。一方面应急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多部门联手合作,部门间的沟通配合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年轻干部要善于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心比心,从而掌握主动权。年轻干部要提高信息披露能力。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突发事件的信息透明和发布技巧在危机应对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身处第一线的年轻干部,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避免信息不畅或失实。

尽心的专业精神:在一往无前破解难题中“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明晰时代方位。“十四五”蓝图逐渐铺开,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十分必要,我们面临的突发问题必定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越是艰难险阻来临,越需要站稳脚跟,稳扎稳打向前走,年轻干部是我们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不畏艰难,磨砺心性,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能够在复工复产、产业转型、招商引资、项目攻坚等急重险难的岗位上去锤炼,在一线履职中检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切实地提升为民服务的应急处突能力,也能够在直面突发事件问题和矛盾中想办法,能够在干事中破解难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年轻干部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要不断加强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涵养,坚持从五个方面提高年轻干部应急处突能力,这样才能够切实增强风险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供应链生态系统监管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18叠闯驰089)阶段性成果】&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相关新闻

  • 【人民网+】【原点新闻】【中华网】【起点新闻】【陕西教育新闻网】【环球网】西北政法大学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开展“叁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日前,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开展了为期7天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和普法宣传三大方面展开实践调研。 为推动边远地区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西北政法大学社会实践队深入忙错村、隆子县沃洛特色产物综合销售有限公司,参观黑青稞种植基地,同忙错村村党支部书记格桑、驻村第一书记钟佳玮等相关负责同志,围绕黑青稞产业创新融合新模式开展了访谈交流,探讨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同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大团结,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联合隆子县中学开展国家安全主题教育,深入探访斗玉珞巴民族乡,并在珞巴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小加油的指导下试穿珞巴族特色服饰,以实际行动推动非遗保护和活态传承。除此之外,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联合列麦乡完全小学,开展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律知识科普课,将法律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通过十余天的赴藏系列实践活动,西北政法大学学生以青春力量汇聚民族力量,铸牢团结意识。 【人民网+】【原点新闻】【中华网】【起点新闻】【陕西教育新闻网】【环球网】“乡”约盛夏,遇“践”青春 ——西北政法大学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882196885963776 https://yuandian.xiancity.cn/application/fcinformation/mobile/#/ArticleDetail/379613/undefined https://shaanxi.china.com/m/jiaoyu/20000878/20240716/25897555.html https://qidian.sxtvs.com/timing/share/content/10518206 http://www.sxjybk.com/2024/0718/94700.html https://m.huanqiu.com/article/4IelIdUAMEZ

    2024-07-14
  • 【人民网】【西部网】探索调解实践新模式 西部首家调解研究院在西北政法大学成立

    7月4日,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揭牌仪式暨调解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在西安举行。陕西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政国,陕西省司法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郝茂成,陕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韩玉军,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合理,陕西省调解协会会长丁小军,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出席活动。 现场揭牌。 活动中,杨政国、韩玉军、赵合理、范九利共同为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揭牌。 韩玉军在讲话中指出,本次揭牌仪式标志着西北政法大学的调解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征程。他期望研究院能够成为实务工作的引领者、调解人才培养的摇篮,推动调解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既精通法学知识,又具备调解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平安陕西、法治陕西建设贡献力量。 郝茂成表示,西北政法大学发起成立的西部首家调解研究院,契合了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适应了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的新需求,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的有效路径。 赵合理指出,陕西省委政法委重视溯源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短板。需通过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西北政法大学调解研究院的成立回应了理论与实践需求,体现了学校责任担当,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范九利在致辞中指出,调解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方式,西北政法大学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参与金融纠纷溯源治理、商事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领域研究与实践。此次调解研究院是学校整合校内外理论与实务资源力量,专门成立的实体性研究机构,旨在深入研究调解制度,探索调解实践的新模式、新方法,打造调解理论研究高地和实务创新平台,为调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法治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期望与实务部门加强合作共建,共同打造调解理论研究高地、调解人才培养高地、调解交流合作高地,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调解研究基地。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代表梳理了调解工作思路,介绍了陕西省商事调解试点工作的进展与问题,同时围绕行政复议的调解问题、商事调解现状、调解前置执行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调解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调解理论与实务”和“调解前沿问题”两个单元进行了交流。 【人民网】【西部网】探索调解实践新模式 西部首家调解研究院在西北政法大学成立 http://sn.people.com.cn/n2/2024/0705/c347857-40903159.html http://toutiao.cnwest.com/data/sxtt/share/news/2024/07/05/content_2793651.html?65=

    2024-07-07
  • 我校王静教授团队科技成果获2024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对于公布2024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名单的通知》,我校商学院王静教授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面向2021—2035的陕西省中长期区域创新战略研究》荣获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科学技术研究领域重要奖项,我校作为主持单位获一等奖1项,取得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 近年来,我校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高度重视科研成果奖励申报工作。科研处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提前充分挖掘、整合科研成果,提高了2024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质量,本次获奖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下一阶段省部级奖励申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将继续鼓励全体教师发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学校科研工作将持续在“高质量”“标志性”成果产出上下功夫,以高水平科研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供稿:科研处 撰稿:王静 审核:李瑰华)

    2024-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