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期10天的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来华团组交流项目—中亚学生法律文化研习营在西北政法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的师生代表,通过学术论坛、法律研习、文化体验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成就。 活动期间,为深化交流合作,促进中亚师生了解中国法律文化,西北政法大学依托法学学科优势,开展了以“法学教育的新发展”“司法制度的现代化”“中国商事仲裁”等为主题的多场学术研讨会、博士论坛和专题讲座。 此外,活动中还精心安排中亚师生体验茶艺、书画、中医等文化课程,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彼此了解,共同践行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 本次研习营旨在贯彻落实中国—中亚峰会精神和陕西高等教育代表团访问中亚成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西北政法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以“汉语桥”项目为依托,更好打造“法律+文化”特色品牌,积极搭建中国-中亚开放共享的教育合作新平台。 【中国青年网】【陕西头条】【西安发布】首届中亚学生法律文化研习营在西北政法大学举办 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df.youth.cn/dfzl/202404/t20240410_15186776.htm http://toutiao.cnwest.com/data/sxtt/share/news/2024/04/08/content_2757066.html?83= https://xafbapp.xianc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347/6875850.html?isShare=true
2024-04-162020年12月,西北政法大学组建“法治学院”,旨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自成立以来,法治学院秉持“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育人理念,坚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融入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法治学院承担全校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的教学任务,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效显著。 把牢抓手不放松 2020年11月,西北政法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是全国高校习近平法治思想协同研究机制的13家创始单位之一,法治学院教师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队伍的骨干力量。该中心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不断推进实体化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出台规章制度,恪守政治性与学术性并重的特殊定位,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和推进,积极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大众化解读、国际化传播、集成化统筹、一体化贯彻,积极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向教学领域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教学工作转化。 2021年10月,西北政法大学依托法治学院开展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虚拟教研室”获批成为陕西省首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该虚拟教研室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为后盾,由法学理论教研室、数字法学教研室、法治与国家治理研究室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打造“虚拟网络教学矩阵”,初步形成了开放动态、包容弹性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发展共同体,努力成长为一支立足法学、覆盖全校、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学研究团队。 课堂覆盖无死角 为积极贯彻落实“2021年秋季学期面向法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的要求,法治学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积极承担这一教学任务,于2021年暑期积极备课,编写了与“马工程”教材配套使用的10余万字的教案、参考资料、课件、知识图谱和知识点记诵口诀。2021年9月,“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专业必修课面向全体法学专业本科生正式开课。2022年春季,法治学院对法学以外专业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通识选修课。2022年秋季,法治学院对法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专业学位课,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研究生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方向课。2023年,法治学院协助教务处在《本科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中设置了包含9门专业选修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课程模块”,搭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学体系。 自2022年起,法治学院重点建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融入法学专业课为特色的“高等政法院校法治学系列教材”,现已出版《中华法治文明》(2023)、《区块链法学》(2023)、《中国判例制度史》(2024),《社会治理法学》已完成书稿撰写。法治学院于2023年受教育部门委托研制了《普通高等学校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学重点指南》并已提交验收。 见行见效结硕果 法治学院积极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展新文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1年,首批国家级别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法治学教学体系创新实践研究”顺利通过中期检查。2021年,“法治学课程体系创新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立项为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并以优秀等次结项。2022年,“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研究”立项为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项目。2023年,“大数据、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技与法治发展重要论述”立项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法治学院已完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指南》等14个教学指导文件的研制工作,部分教学指导文件已在校内外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实践中应用。 法治学院重视跨平台、融媒体的宣传工作,与陕西省司法行政机关、陕西省党校、陕西省社科院、陕西省广播电视台合作录制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媒体宣传活动系列短视频》;与西安丝路声脉文化有限公司、丝路之声广播剧创研基地合作推出立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耳、入脑、入心的《法系天下》系列广播剧,已在全国30多家电台播出,扩大了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未来,法治学院将继续在深入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深化理论研究,加强课程建设,推动实践创新,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理论底蕴和突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张书友 张永林 王永恒) 【中国教育报】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教学科研凝心聚力 “三进”工作铸魂育人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4/12/content_637793.htm?div=-1
2024-04-15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五届会议正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来自中国的多家民间组织和机构在日内瓦举行边会、讲座,围绕“现代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人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等主题,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围绕国际人权合作等议题与参会的各方代表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致力于通过教育摆脱贫困 “通过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提升其社会竞争力,是实现少数民族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之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少数民族融入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主题边会上,中国人权研究会副秘书长王琰文表示,中国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权,成功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重视教育、保障教育,并致力于通过教育摆脱贫困,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在这场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主题边会上,多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介绍了中国西藏、新疆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俊艳介绍,西藏和平解放前,占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几乎全是文盲,没有受教育权。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公民受教育权得到切实保障。2020年第七次中国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升至1.1万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贾春阳介绍,为保障西藏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中国政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国保障西藏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努力极大推动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西藏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吐尔孙·艾拜介绍,为确保新疆各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受教育权,新疆不断拓宽教育渠道,持续增加教育投入。新疆依法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周露露表示,少数民族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和新疆在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西藏残疾人教育资源涵盖多个方面,新疆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除了受教育权,中国少数民族的其他权利也得到很好保障。在“少数民族权利保障”主题讲座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西藏、新疆实践,系统介绍了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对外传播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乔巴生表示,当前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民族和睦相处,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将更好地保障新疆各民族平等权利。 旅居瑞士的藏胞、歌唱家德钦·夏克—达格赛结合她2023年到访西藏的“寻根之旅”,称赞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藏族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比利时藏学家安德烈·拉克鲁瓦分享了他在西藏的所见所闻,表示西藏的发展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到在中国中央政府支持下,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文化传统得到很好保护,西方社会对西藏的固有偏见和媒体的虚假报道毫无道理。 日内瓦爱梦成真基金会主席克里斯托弗·斯塔克伯格表示,中国提升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意义重大。他感谢中国专家们的发言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在可持续发展中加强人权保护 完善全球人权治理离不开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民间组织也是推动人权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共同发展、人权进步、促进对话交流、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爱德基金会等机构主办的“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人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题边会上,中外人士就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人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认为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更好推进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应加强团结合作,重振全球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朱桂杰表示,中国社会组织积极助力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同时广泛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气候变化大会等国际活动,从民间角度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中方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国际民间减贫合作网络等平台,扎实开展“丝路心相通”行动,成功举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等人文交流活动,有效增进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黎娟表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加强民间组织之间的国际合作可以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可持续的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爱德基金会区域发展高级总监钱霄峰认为,民间组织在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民间组织加强了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提升了在国际和多边平台以专业的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韦丹丹分享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帮助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实现减贫与发展的案例,并期待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助推国际减贫与可持续发展。 斯塔克伯格在会上表示,民间组织跨越国界的交流和互动非常重要。将人权武器化是某些国家为争夺世界主导权而进行的权力游戏,只会造成“双输”的局面。 瑞士籍法律专家、基本权利高级国际顾问凯瑟琳·姆本格表示,在充分实现人权并使其系统性地为全人类所享有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应当负有支持、促进并帮助各国克服分歧的国际责任。 共同探讨人权法律保障的最佳实践 人权理念和规范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表达方式。中国为完善当代人权理念和规范、推动全球人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持续努力。在“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主题边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脱贫攻坚、荒漠化治理、气候变化、残疾人体育权利等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范九利表示,中国通过不断健全人权法律保障,切实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可以将中国经验分享给更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全球人权事业不断发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方强认为,不同国家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差异,既是挑战,也是共同进步的机会。美中两国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法律研究和人权对话,增进相互了解,正视各自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并通过对话和合作,共同探讨人权法律保障的最佳实践。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表示,从构建完整的脱贫攻坚法律体系,到最新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持续为减贫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潘俊武强调,中国政府从人民利益出发,切实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来自摩洛哥的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汉娜·塔米克谈到,中国对扶贫、经济发展和法律改革的承诺,证明了其韧性、适应性和致力于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的奉献精神。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郭淼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通过环境政策、环境义务及责任立法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予以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姝琪表示,残疾人体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法律的有力保障。近年来,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法律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成就显著。 【人民日报】在交流互鉴中促进全球人权事业不断发展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4/04/nw.D110000renmrb_20240404_1-03.htm
2024-04-0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张载为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实际努力,依然闪耀着不灭的精神光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 张载所设计的理想社会蓝图和所选择的治世方略,一方面仍然遵循着儒家的“大同”“仁政”“礼治”等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则针对他所生活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面对北宋社会已经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一些有志之士力主改革,张载也是其中之一。但与坚持现实主义路线的王安石不同,张载主张以夏商周“三代”为榜样,确定治世方略。1069年,张载受诏回朝与宋神宗讨论治国方略时提出:“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明确表明了他“法三代”的治世思路。 第一,推行“井田”。通过实行“井田制”解决土地的日趋集中问题。张载主张“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授一方,养民之本也”。他晚年回到故乡横渠镇著书讲学,一方面与弟子们读书论学、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仍体察民情,试验井田制,为广泛推行井田制积累经验。 第二,实行礼制。张岱年曾说:“张载学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以气为本,二是以礼为教。”张载的“以礼为教”,约有二义:一是重视礼的教化;二是崇尚古代的礼制。在礼教上,张载认为“知礼以成性,性乃存,然后,道义从此出”,把“礼”和“德”贯通起来,由“崇礼”引申到“贵德”。在礼制上,张载平生用心于“复三代之礼”,主张实行礼制,确立治世之道。他说:“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司马光曾评论说:“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第三,恢复宗法。张载还主张推行古代的宗法制,他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他认为宗法制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的世代祖先,从而通过宗亲关系凝聚人心,并通过世系传衍继承传统美德,淳厚民间风俗。 第四,推行德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张载继承孔子的治世思想也主张推行德治。他说:“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为了推行德治,张载从哲学高度论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他在《西铭》一文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说,人与我、物与人,都属于天地所生,都秉有天地之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这种“民胞物与”的道德理想,既是修身的根本,也是治世的纲领。 太平之世的价值目标 张载提出的治世方略,并没有停留在急功近利的手段上,而是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长远思考。概而言之,约有四端。 一曰富。张载认为井田制有两大优越性,首先是“足民”。所谓“足民”就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他说:“为政者在乎足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富民是儒家提出的重要社会价值。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之”作为治国的基本要素,并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提出“明君制民之产”,都把“富”作为太平之世的重要标志。张载继承了这些思想,也把“富”作为“为万世开太平”的重要价值目标。 二曰均。张载认为,井田制的第二个好处是“均”。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均平”也是儒家追求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也是张载主张推行井田制的用心所在。 三曰安。张载的井田制、礼制、宗法制、德治等治世方略的选择,其中都内含着一种秩序性的价值诉求,而这种秩序价值所呈现的社会面貌就是平安、安定。在张载看来,礼是天理秩序性的现实展现,礼制具有安立社会秩序的实用价值。张载说:“井田行,至安荣之道。”“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他之所以倡导宗法制,也在于宗法制具有明世系、凝人心、厚风俗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 四曰和。“礼之用,和为贵”,推行礼制,可以实现和谐价值;实行德治,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对于社会的意义,更是和谐。张载在哲学上追求至高无上的“太和”境界,主张“太和所谓道”。张载称“太和”为“道”,从本体和价值的统一上赋予了“太和”以崇高的地位。这种至高无上的和谐,就是张载追求的理想境界。在张载看来,世间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对立和斗争,但终归会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种至高无上的宇宙和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美好的道德才能实现。而道德上“民胞物与”的境界就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最好途径。为了做到“民胞物与”,他提出每个人要培植“大心体物”的自觉精神,“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就是说人应超越个体狭隘的见闻和私心,弘大其心境体察万物、承载万物,做到“体物未尝遗”“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样就会具备关怀万物、关爱他人的宏大道德情怀,就能遵循“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的道德原则,就能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从而使社会真正实现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境界。 总之,张载设计的上述治世方略,是由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导引的。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等价值目标,也即是太平之世的构成要素和确立标志。富而平谓之“富平”,均而平谓之“均平”,安而平谓之“安平”,和而平谓之“和平”,合而言之,即是“太平”。在张载看来,这几个具体的价值目标达到了,社会就实现了“礼教备,养道足,而后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的理想状态,此即是“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突出特点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术”与“道”的统一。张载提出的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是实现太平盛世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属于“术”,而它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则属于“道”。我们对它的评议,既不能只着眼于“术”,也不能只看其“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术”与“道”的统一,以治世言,治世之“术”由治世之“道”来指引,治世之“道”由治世之“术”来实现,两者不能割裂。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也体现了“术”与“道”的统一。 其二,“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张载的治世方略包括井田制、礼制、德治、宗法制等,都是传统儒家主张的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治世经验,以此作为北宋时期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确有“药方只贩古时丹”的保守主义色彩,而企图用这种方案来实现富有、均平、安宁、和谐等美好的价值目标和万世太平的宏伟理想,只会流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所以他的理想体现了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 其三,“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历史传统和时代意识的结合。太平盛世的理想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的宏伟志向,并不只是张载个人的独立宣言,而是历史上诸多思想家、政治家所崇尚的社会最高评价标准。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命李斯“立石刻颂秦德”,其中曰:“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吕氏春秋·大乐》篇认为,先王定制音乐,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娱乐,其宗旨也是为了实现“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美好社会理想。《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述了班彪对周成王的赞美:周成王年幼时受到周公等人的良好教育,所以他主政后“天下旷然太平”。温庭筠在诗作《长安春晚二首》中赞美他所处的唐代社会是“四方无事太平年”。“太平”,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一直是美好的社会赞词,而且到了北宋时期更广泛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和社会理想的流行词汇。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76年登基后,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公元977年后,赵光义还下令编纂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几部大书。于是,“太平”就成为表达一种时代意识的话语,为人们所熟悉。关心朝政的知识分子们几乎莫不谈“致太平”之道。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一文中说:“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北宋思想家李觏认为《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书,他阐发《周礼》思想写成《周礼致太平论》,希望以此用于实际,实现大宋太平。可见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性兼备的突出特点。 总之,张载用“为万世开太平”概括他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宏大叙事,而是具体切实的殷切表达。尽管同历史上其他哲学家一样,张载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的社会价值目标,却是合理的,他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使命也是十分崇高的。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的按语中所写:“先生……精思力践,毅然以圣人之诣为必可至,三代之治为必可复。尝语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赵馥洁,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光明日报】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eaa90cc4ef6437da7dafc04942f008b
2024-04-01整理者按: 1978年8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对于恢复设立北京、西北政法学院的通知》(78法司字第82号),两校迅速筹备复校并计划于1979年开始招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1979年4月,西北政法设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着手当年的招生工作。同年8月,在当年报名的54名考生中(实考49人)正式录取了政治经济学专业张振伯、胡家戍、卫云棠、张大军和哲学专业王干才、刘本炬共6名研究生,是为西北政法学院校史上首次招收研究生。1980年8月又录取了田文昌、叶裕琳、龚明礼(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忠槐(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主任、陕西省司法厅副厅长)、余向栋(从事律师业)5名刑法专业研究生。西北政法学院的法学研究生教育由此起步。 首批刑法专业研究生在郭怀都、周柏森、解士彬老师指导下于1983年毕业,随后又在西南政法学院进行了申请硕士学位的答辩。1983年刑法专业第二次招生,录取贾宇(本校法律专业79级应届毕业生)、余欣喜(黄石师范学院政教专业应届毕业生)两名研究生。 1984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次学位授权审核中,西北政法学院的刑法专业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学校随之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贾宇、余欣喜完成学业并获法学硕士学位,成为本校颁发的1号、2号硕士学位证书获得者。 之后,1986年法学理论(1984年招生)和哲学,1990年法制史(1987年招生),1993年经济法(1984年招生)、国际法(1984年招生)、民法(1986年招生)和政治经济学,1995年诉讼法(1992年招生)和宪法与行政法学(1992年招生)、1998年环境法学等包括法学、哲学、经济学三个门类11个学科专业相继获得硕士学位授权。截止到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结束(此前为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与实践的初创期),学校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共计102名(见附件名录)。西北政法大学早期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后来学校事业发展,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4年是西北政法大学开办研究生教育45周年和获批硕士学位授权40周年。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我们特请第一届刑法专业毕业生田文昌先生对当年在校攻读研究生的情形进行回忆和讲述,以存校史,并为今天的研究生教育提供历史借镜。田文昌先生拨冗口述录音,亲自校订个人介绍,并校正录音整理文字,为这项工作给予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西北政法大学授予的第一位法学硕士学位获得者,现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对早期研究生教育的某些细节给与了认真的指导和说明。同为首批由本校授予法学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余欣喜,提供了他个人珍藏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图片,允许本文使用,在此谨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有关此项校史挖掘整理中的不完善、缺漏甚至讹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并请在丰富和扩展线索方面予以宝贵指导。 口述人 田文昌 1947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后迁居辽宁省抚顺市。1968年下乡插队,1971年回城。早年做过中学教师、建筑公司维修电工。1980年考入西北政法学院,成为该校首批刑法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后任教中国政法大学,曾任法律系副主任。1995年辞职,创办京都律师事务所,专事律业。 现任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顾问,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顾问,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终身荣誉会员。 田文昌律师教学、研究和办案成果丰硕,发表论文、译文、专著和教材数百万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实话实说》《三百六十行》《面对面》《人物》《第一线》等栏目先后多次对田文昌律师进行专访报道。被评为“CCTV2013年度法治人物”。 整理者 王健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现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副秘书长(第五届),全国自学考试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在西北政法读研的那三年时间,有些故事,有些做法,有些回忆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别的学校肯定都没有过的事儿。这是很值得记录一下的。先说这么几个事儿。 师生关系 我们这几位导师都不错,郭怀都老师对我们亲切、关怀,平易近人,当时他年龄已经比较大了,一开始接触得比较多,后来少一些。后来接触比较多、受益比较深的,主要就是周柏森和解士彬这两位导师。 我们和这两位导师的关系,经常是到他们家里去请教、学习。他们也经常到我们住的地方来,基本上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特别的密切,特别的平等,特别的自由。 周柏森教授指导刑法学研究生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有次周老师的小女儿(好像在西安交大读博士,或者读硕士,我忘了,反正在读研)跟我说一件事儿。她就跟我说:很奇怪,你怎么跟我爸的关系那么好,那么平等,在我们家里,说争就争,说讨论问题,一点儿没有地位之分。她说她跟导师说话的时候都是提心吊胆的,不能随便乱说,思前想后,毕恭毕敬地。没想到我们几个跟她父亲的关系这么平等,这么亲切,这完全是没想到的,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说不是我们做到的,是你爸爸做到的。因为你爸爸这样对待我们,我们才能这样对待他。这就是我们当时读书的例子,很典型。解老师就更不用说了,解老师年轻,跟我们在一起经常是无话不谈。这种师生关系,当时也是比较少见的。 另一个更值得说的事儿,就是我这两位导师胸怀的博大。在我接触的中国学者中,我没有遇见第二个。 什么意思呢?我在西北政法读研的三年期间,曾经游学全国,周老师、解老师都是从北京来的,他们认为西安信息比较闭塞,于是两位导师主动轮流帮我写信,写给全国刑法学界的专家。我带着他们的信,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拜遍了当时国内几乎所有的刑法学专家。 除了“五院四系”,还有社会科学院、公安大学。可以说,当时能够拜访的刑法学家,我基本上是一个没落,包括国际刑法的、比较法学的那些学者。除了刑法学家以外,还有法理学专家、经济学专家、哲学专家,我拜访了几十个,有的人是一次,有的是多次,高铭暄老师、马克昌老师、王作富老师、曹子丹老师都不止一次,是好几次地到他们家里去求教,真是做到了博采众长。 而这种活动起源和成行,全是这两位导师支持的结果。你想一想,有自己的导师主动给你写信让你去拜访别的老师求学,而且不止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的吗!所以我想这体现了周老师、解老师的太难得的胸怀。 正因为这两位导师这样的胸怀、这样无私地支持我,所以我在调研期间学到了很多很多,知识面拓宽了很多,而且不同的观点也接触了。我记得,当时条件也差,寒暑假时间也有限,经济条件也不行,买不起卧铺,夜里头坐着硬座,白天拜师求学,有时候就吃一顿饭。 虽然很艰苦,但是收获特别大,以至于我毕业到政法大学工作以后,很多我拜访的老师都还记得我,好多年了一提起来,都问我怎么样,关注我的进步,关注我的发展,而且随时有情况,都能跟这些老师请教。所以我认为这段历史是非常值得记录下来的。这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 还有就是他们对学问的求真、求深和对学生指导的倾心。 再举个例子,我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初稿写成了,在修改的时候,解士彬老师就住在我的宿舍里头改了一整夜,给我详细地指导,改了几个来回。首先他给我改稿子,我三万多字的论文初稿,他看了以后基本上变成了红色,用红笔改的部分甚至超过了我的原文。特别是字写得非常小,又很漂亮,写得满满的,连空都没有了。这才使我知道什么叫写论文,原来我自己以为我的文笔不错,洋洋洒洒用了很多辞藻。后来经解老师这么一改,才发现路子不对。解老师在我的宿舍里头搞了一整夜,给我一边讲一边改,后半夜实在累了,说你让我闭上眼休息上十几分钟,然后接着再弄。于是我们俩都坐在那,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然后起来再修改论文。 一个导师对学生做到这个份儿上,我认为也是很少见的。正因为这样,我受益非常深,不仅是学问上,在做人的问题上,一个导师能够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所以后来我当了教师,我从导师身上学到了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这不仅是一个学问的传承,而且也是一个精神的传承,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很多做人的原则、做学问的精神,对待学生的态度,都是从我的导师那儿学来的。这种指导、这种提升是非常难得的。 学位论文答辩 再说个答辩的事儿。毕业答辩,由于当时西北政法学院还没有取得授予学位的资格,所以后来我们和老师、学校领导,选择到西南政法学院去答辩。当时的答辩非常有意思。我已经到中国政法大学报到工作了,又回过头来,我们四个人(按:首批刑法研究生有田文昌、叶裕琳、龚明礼、陈忠槐、余向栋共五人,叶裕琳因故未参加答辩)由解老师带队,到了西南政法学院答辩。 当时西南政法学院答辩委员会的主任叫邓又天。答辩的时候呢,我亲身感受到西南政法学院的学风,那种最好的学风。我后来说,那种答辩值!那种气氛,那种庄严,那种严格,是其他学校没法比的。 答辩在大礼堂,几百人旁听,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还有录音机录音。那种场面很吓人,也把你搞得很紧张。后来我听到、看到的答辩,就一个小教室,一个答辩委员会,没有几个人旁听,很随便,也很放松,跟当时西南政法那个答辩场景完全不一样。当时那种情况下,我们确实有点紧张。 我的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刑罚的目的》,题目比较大,理论性比较强,比较抽象,争议也比较大。当时导师组一研究,把我的答辩放到最后,让我压轴。所以他们几个说完以后,第四个我来答辩。 不出所料,答辩的时候非常激烈。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答辩组里有个年轻教师,叫康松林。他当时才四五十岁,是最年轻的,也比较冲,我们两个就激烈地争论起来了。因为论文里面既有刑法问题、法理问题,又有哲学问题,有目的和手段的关系问题,容量比较宽。康老师跟我就在几百人面前争得非常激烈,不说面红耳赤吧,但也到了白热化程度。我开始也紧张,争论起来后倒是放松了,我就像跟其他人辩论一样。 最后呢,结局非常好,我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后来胡云腾跟我讲过(胡云腾和江必新当时是西南在读的硕士生,他们就在旁听的几百人当中),他们当时就议论说,这个人太厉害了,口才这么好,思维这么清楚,将来是当律(师)的材料。果然被他们说中了。 由于答辩特别激烈,他们科研处的处长,事后还专门跟解老师表示歉意,说康老师的这种提问太过了,有点不应该,对学生压力太大。解老师当时就很潇洒,说没问题,这种做法一点儿也不过,应该这样做,这才是对学生的一种真正的考核。我当时也说一点问题没有,千万用不着道歉。我觉着康老师的这种提问和治学非常得好,所以最后皆大欢喜。 答辩结束后,又和答辩组的所有老师、在校的研究生搞了个座谈,邓又天老师、伍柳村老师(我记着他后来到了成都的四川大学),还有董鑫在座,我记得最核心的就是这几位导师。康松林最年轻,还有一个老师叫什么我忘了,最后在一块座谈。他们对我的评价都特别高。我记得解老师说,他们似乎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规律,就是自学考试的人,往往水平更高,比科班出身的水平还高。好像他们那边也有个自学考试的。 所以这一次答辩,也反映了我们西北政法学院研究生的水平。在这之前,我们在五所政法学院里边排到最后,很多人瞧不起我们。但是这场答辩,不仅是我,他们三个答辩也很精彩,都引起了轰动。所以说当时这个答辩,是给西北政法争了光的。我们回来后,解老师汇报以后,周老师和学校领导也都非常赞赏,非常兴奋。 对于学位论文 再说一点对于我学位论文的问题。当时我这个论文题目,难度比较大,争议也比较大。因为研究刑罚的目的论,我是第一个。当时我对刑法总论问题比较感兴趣,就选了这么一个题目。 选这个题目呢,老师们为我担忧。因为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谈惩罚。我们当时的观点,刑罚就是教育、改造,是继承苏联原来的一些老的观点。而且没有参考书,国内的参考书根本就找不到。 这一点,我非常感谢高铭暄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我请教过高老师多次。有一次让我最感动、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去他家,高老师腰椎间盘突出犯病了,躺在床上下不了地。我很不好意思跟他谈。结果老先生跟我谈了两个来小时。我要走了,不让我走,说没谈完,谈得非常深。 最后高老师指着家里的书,书架子上的两本俄文专著,一个刑罚学,还一个什么书,让我做参考。很厚的两本书,我全文复印,后来就用这两本书做参考。这两本书除了用做参考,也提高了我的俄语水平,我基本把这两本俄文原文书都通读了,做了好多重点批注。后来主要以这两本书为基础,又零星参考了其他一些资料,最终形成了这篇论文。 这篇论文写成以后,到学校的时候,当时就通不过。不是解老师、周老师通不过。解老师、周老师都没问题。当时我们研究生也少,我们的论文系主任要看,院长要看,院长是王陆原。当时的系主任亲自跟我谈了好几次。他们的想法比较保守一些,就认为这观点不行,通不过。周、解两位老师都替我捏把汗。 最后是高(铭暄)老师、马(克昌)老师,我得到了他们的指导,论文又请教了一圈,有四五个老师都写了评语。其中高老师、马老师的评语都非常的肯定,特别是高铭暄老师,写了将近三页的评语,对我的论文充分肯定。当时要没有高老师的充分肯定的评语,这论文通过与否都是一个问题。所以在这一点儿上,我特别要感谢高老师。 还有一个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故事,去年高老师学术馆在浙江成立的时候(按:2023年4月7日在浙江省玉环市举行了“高铭暄学术馆开馆仪式暨高铭暄学术思想研讨会”),我也去了。 图片来源:新华网 很大一个学术馆,居然在一层最显著的展柜位置,摆出了我的《刑罚目的论》手稿。那不是我论文的手稿,是我毕业之后,在论文基础上出的一本书,我的第一本很薄的专著,叫《刑罚目的论》。我写那个书的时候,请高铭暄老师作序。当时条件很差,全书是手抄本、工工整整的,我记得还是我朋友帮我抄的,非常工整的魏碑体,一大本子,高老师给我写的序。这么多年我都忘了,高老师居然保留着,我都没有这个版本了。高老师在他家里找出了我这个原稿,放到他的展柜里边,而且把他写序的经过、改过的最原始的手稿也附在一起,让我特别地感动。 当时记得他的学生姜伟呀、胡云腾呀,还有很多人都很“嫉妒”,说高老师展柜里面,六十多个博士,展出的文章,都没几个,最显著位置的却是我的论文,还有贾宇的论文也在那放着。他们那些学生,大部分人都没有,这简直是“喧宾夺主”。所以对高老师而言,我不是亲学生,却胜似亲学生。回来以后,我又找到了当时高老师借我的那本俄文刑罚学,把复印的书稿送给了高铭暄学术馆,现在在学术馆里也展出来了。 这些故事都很有意思。其实也反映了当时西北政法的老师带研究生的严谨。当然我这里边谈的有些个保守观点,那都是时代所造成的。高老师对我这么有争议的文章居然也通过了,这其中也更得益于我的周、解两位导师的全力支持和充分肯定。所以写论文的这个过程很有故事,包括通过论文答辩的过程,都有很多故事。 余欣喜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 1986年刑法研究生论文答辩现场 【中国法律评论】田文昌口述:西北政法早期的研究生教育 https://mp.weixin./s/WgDEwqKrjH0GKwtiW4m4uQ
2024-03-30新华社日内瓦3月15日电(记者石松)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5届会议期间,“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主题边会15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边会由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办,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脱贫攻坚、荒漠化治理、反恐、残疾人体育权利等议题,交流探讨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范九利表示,中国通过不断健全人权法律保障,切实提高了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水平,可以将中国经验分享给更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促进全球人权事业不断发展。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方强认为,中美两国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法律研究和人权对话增进相互了解,通过对话与合作共同探讨人权法律保障的具体实践。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表示,从构建完整的脱贫攻坚法律体系,到最新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持续为减贫和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来自摩洛哥的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何晓娜表示,中国对扶贫、经济发展和法律改革的承诺,证明了其韧性、适应性和致力于促进人类尊严和福祉的奉献精神。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郭淼表示,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通过环境政策、环境义务及责任立法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予以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讲师杨博文认为,中国构建了一套既符合宪法精神又尊重人权的反恐法律体系,在开展反恐行动时,中国始终坚守宪法规范的基础,并将人权保护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姝琪表示,近年来,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法律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成就显著。 【新华网】中外专家交流人权法律保障的中国经验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f3e02e7cd24889f98e1ded4ae8b5a171×tamp=78074
2024-03-19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五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六个强化”为遵循,打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组合拳”。 强化统筹实施,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锚定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出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校内各单位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校领导听讲思政课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进课堂,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为形成“大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格局按下“加速键”。 强化严管厚爱,激活“大思政”育人源头活水。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素养能力,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为要求,结合严把入口关、强化考核评价、职称评审单列单评、设置专职岗位津贴等一系列措施,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选聘相关学科专业教师、行政人员等担任兼职思政教师,聘请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来,打造“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师队伍。 学校研究生新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强化一体贯通,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堂。坚持“八个相统一”,建强思政课主渠道,开设《党史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陕甘宁边区法制史》《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解读》等课程,四门思政课列入学校金课建设。推出14 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出22 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整合“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指导中心”等平台资源,将法学特色融入思政教育大格局,深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下的“思政+法学”教育范式。 强化守正创新,探索“大思政课”路径。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探索“行走的思政课”“师生同台”“专题+艺术”“实践研修+现场教学”等教学新模式。组织本硕博一体化的“红色法治研习之旅”,开展“开学第一课”“教学名师第一课”“上好新生第一课”等特色思政活动,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好庆祝建党百年及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生动的思政“案例”,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虚拟仿真技术和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课建设,形成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深度统一的良好育人格局。 《黄河大合唱》大型音乐会在延安举行 强化校史赋能,为思政教育注入“鲜红”底色。启动红色文化育人模范大学创建工作,设立重点教改项目“红色基因融入本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及延安新闻纪念馆合作开展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史研究,与西安电影集团共同开发电影党课,不断打磨具有鲜明红色底蕴的“大思政课”品牌。打造红色校史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七届“法治文化活动季”,排演《庄严的审判》《人民法官马锡五》《大树下的课堂》等红色法治教育类原创话剧,举办《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经典诵读大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感染性和实效性。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价值引领,在实践教育中培育时代新人。五年来,学校组织百余支社会实践团队、数千名青年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西部,以寻访革命足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及公益服务。在理论和实践深度结合的过程中,青年学子树立了“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的理想。深入开展与基层村委、社区、中小学及各类公司的合作,致力于打造一批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和一批志愿服务团队,有力推动“大思政课”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自身实践的融合统一。 【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以“六个强化”为遵循 打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组合拳” https://mp.weixin./s/410O3JO48N7u3lt7hSxwiQ
2024-03-16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五年来,在时与势的变革中,西北政法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容上“学深”、形式上“用活”、效果上“做实”,一体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校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原则,依托陕西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开展“红色法治研习之旅”实践活动,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前往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等地学习考察,使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深刻感悟红色法治文化的独特魅力。每年组织十余支社会实践团队赴革命老区延安以及贵州、云南等地开展主题调研并进行公益服务,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通过参加活动,深受教育和启迪。”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田睿鑫表示,将志存高远,勤勉好学,以坚韧不拔之姿,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 一部作品的创排,就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学校创新育人载体,用文化艺术涵养思政教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1939年,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在学校前身“陕北公学”的礼堂中首次演出,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84年后,学校举办专场音乐会,让《黄河大合唱》再次响彻革命圣地延安。“站在延安大剧院的舞台上演出时,更加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敢于牺牲、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2022级学生周甜甜是此次音乐会的参演人员之一,通过这堂“文艺党课”,她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到了奋进的力量,从红色文艺中寻到了前行的方向。 同时,学校复排演出了《庄严的审判》《人民法官马锡五》《大树下的课堂》等原创话剧,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艺术形式之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红色校史跨越历史时空,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学校深入挖掘红色校史,编印系列校史图文资料,拍摄红色校史宣传片,定期组织“传承红色基因重走校史路——‘寻根之旅’活动”;组织新入校学生前往校史馆等校园“红色打卡处”,了解学校的红色故事,以红色文化认同感提升时代责任感。“经过红色文化的教育熏陶,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23级新生孔梦婷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西北政法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通讯员 张佼) 【西部网】西北政法大学:“小切口、大情怀” 促进实践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https://toutiao.cnwest.com/data/sxtt/share/news/2024/03/15/content_2746554.html?46=
2024-03-162024-03-14
西北政法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导向,持续提升辅导员队伍内涵式发展质量,以“四个坚持”为抓手,持续赋能做功,积极推动新时代辅导员队伍转型升级。 坚持党建引领,增强队伍建设的政治性。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工作体制,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相继出台《西北政法大学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实施细则》《中共西北政法大学委员会对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将党的领导贯穿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中,构建规范科学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与转出机制,着力打造专职辅导员、青年教师兼职辅导员、校外兼职辅导员三支队伍,并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成长导师、本科生导师、实务导师等形式,协调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专业课教师、杰出社会人士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专门制定学工系统工作实施方案,系统组织开展政治学习、专题培训、理论宣讲、专业竞赛等各类活动,深化党建教育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 坚持提升效能,增强队伍建设的专业性。学校积极推进“岗前-常规-专项-研修”的培训体系,围绕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疏导、网络舆情管理等方面开展各类培训,分批选派辅导员赴国内知名高校考察学习交流。实施“辅导员导师制”,选聘优秀学工干部担任青年辅导员导师,对近三年新入职辅导员进行全员覆盖,充分发挥“传、帮、带、教”作用,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每学期组织开展“学工干部讲业务”、“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辅导员沙龙等活动,增进以学正风、以学求实、以学促行。组织举办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形势与政策”课讲课、思政微课、辅导员工作案例等相关比赛,形成“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近3年,连续3名辅导员荣获陕西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思政课程“教学标兵”称号,建设有“正心学风建设”和“法苑之声”等2个陕西高校省级辅导员示范工作室,“正心学风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情况受省委教育工委通报“建设成效较为突出”,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示范引领力。 坚持法治管理,增强队伍建设的纪律性。充分发挥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管理特色,坚持制度筑基、纪律固本,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先后围绕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学生纪律教育暨深化校风学风建设、思政专项(辅导员工作)研究项目管理等方面出台管理办法,确保辅导员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组织汇编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辅导员工作案例等资料,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连续组织开展“法暖万家”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增强辅导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与意识。完善工作奖惩机制,将辅导员工作纳入到师德师风考核、岗位年度考核、院系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制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负面清单,建立辅导员工作核查追责机制。在学生意识形态管理、心理危机防控等工作重落实法治化原则,注重开展工作的实效性、规范性和纪律性要求。严格落实辅导员“日值班”制度,第一时间处置学生安全稳定、舆情化解、疾病送诊、心理危机等突发情况,扎实扎牢校园安全稳定一线。制定《辅导员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辅导员职业行为十不准》,强化辅导员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守则。 坚持管培并重,增强队伍建设的成长性。学校党委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到纳入干部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晋升晋级、评优评先、考核聘级、干部交流、挂职锻炼、访问学者等形式,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校定期组织开展校级优秀辅导员评选工作,对荣获省级各类比赛突出成绩的选手予以单列指标,择优推荐省级“十佳辅导员”“优秀辅导员”人选。积极推动辅导员职务、职称、职级三线晋升政策落实落地,2023年择优晋升10名副科级辅导员。优化职称评审办法,制定符合工作实际的评审量化指标,按照10%的比例设置正高级职称岗位,按照25%的比例设置副高级职称岗位,推动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鼓励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学术素养。学校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有组织科研,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各级各类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和精品项目立项,通过专家评审、考核、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科研过程和成效转化。近3年,辅导员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各类课题231人次,发表包括核心期刊在内的学术论文103篇。 作者:李伟弟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陕西省教育厅】西北政法大学:“四个坚持”扎实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https://www.sizhengwang.cn/a/dxjy_sxjy/240313/1742157.shtml http://jyt.shaanxi.gov.cn/jynews/gdxx/202403/14/138938.html
2024-03-1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李伟弟 郑怡琳 1942年至1943年,张闻天(左六)率农村工作调查团进行“晋陕调查”。 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对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并将其视为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本文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重视思想教育引领党的作风 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开展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强化作风建设至关重要。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延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革命形势和生存危机。对此,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对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强调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随后在形势与政策的推动下,党员队伍迅速扩大。据统计,截至1938年底,全国党员人数已达到50多万人。然而,由于党员大部分出身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思想认识上存留着不同程度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宗派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并且伴随党的发展过程,由作风不正、不实、不严所滋生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化等错误倾向也开始显现。面对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应在各方面起先锋模范作用,“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毛泽东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目的在于全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升党员的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会后,中共中央以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改造为主要内容,掀起了全党范围内的学习热潮。1939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中央干部教育部,任命张闻天为部长、李维汉为副部长。同年5月,中央干部教育部召开学习动员大会,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随后,中共中央相继出台《对于干部学习的指示》《对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共中央对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和指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内容、方式、形式等做出明确规定,为理论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一时期,大批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教育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克服不良作风筑牢了思想根基。1942年至1945年,中共中央在全党范围内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为核心内容,通过“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系统纠正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倾向,为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党在此运动中所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更是党在作风建设实践方面凝结的宝贵资源,成为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武器。 以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党的作风 以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来强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作风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遵循。延安时期,党内滋生出的诸如特权、腐败等不良作风倾向随着党的管辖区域和政令执行边界的不断拓展,对党的革命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党中央将惩治贪污腐化行为、加强廉政建设作为整饬作风的主要着力点,并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为其提供保障。如1939年4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在民权主义部分中明确要求“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1941年5月公布实施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进一步规定,要“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1943年2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在“厉行节约”章节中,着重强调“坚持廉洁节约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在同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中,更是明确规定了“积极负责,发扬创造精神”“公正廉洁,奉公守法”等干部准则。上述法律法规涵盖了宪法性规章、政府规定、行为公约等多个层面,不仅从不同角度对惩治贪污腐败、规范干部行为作出规定,更以其法律价值与效力,有力地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除此之外,党中央还制定颁布了专门预防惩治腐败的专门性法律。如1938年8月,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这一条例明确规定了贪污的标准及惩戒力度。次年5月,边区政府又公布《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贪污数目在一千元以上者处死刑”;“贪污数目在五百元以上者,处以五年以上之有期徒刑或死刑”;“贪污数目在三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者,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之有期徒刑”;“贪污数目在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者,处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之有期徒刑”;“贪污数目在一百元以下者,处一年以下之有期徒刑或苦役”。同时,对于犯本条例之罪者的惩处执行,也从以前“由地方法庭审判,呈边区高等法院核准后执行之”转变为“由司法机关审理执行”。这一转变使得审判执行流程得到简化,惩治效率得到提升,边区法律在预防和打击贪污腐败行为方面更具有实操性与威慑性。同时,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进一步凸显了党中央对惩治贪污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有力维护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和构建边区政府的良好政治生态。 以开展民主监督推进党的作风 开展民主监督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力工具与关键手段。正如毛泽东所着重强调的:“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延安时期,面对复杂的革命形势与自身发展需求,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民主监督的重要性,通过积极主动开展多种民主监督方式,全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人民立场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向好。如《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第十三条规定,“建立便利人民的司法制度,保障人民有检举与告发任何工作人员的罪行之自由”。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除了规定人民依法享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外,还强调“人民则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1942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实施的《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中规定,“人民利益如受损害时有用任何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1946年4月实施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从根本法的层面也对此内容进行了强调,即“人民有不论用任何方法控告失职的任何公务人员之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构建了全面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党内和行政监督、参议会监督和检察机关的监督等类型,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多重保障。如在党内和行政监督方面,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对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明确规定在区党委之下设监察委员会,并对监察委员会的职能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边区政府通过审计处及行政监督专员公署开展监督工作。在参议会监督方面,1939年,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一届一次会议上着重指出参议会有权监督、弹劾边区各级政府、司法机关的公务人员。1941年颁布实施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形式赋予边区参议会具有“监察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府、司法机关之公务人员”的职权,为参议会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其监督行为有法可依。在检察机关监督方面,1939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规定:“高等法院检察处,设检察长及检察员,独立行使其检察职权。”检察机关除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外,在检举政务人员的贪污受贿行为方面具有重要职能。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构建起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监督体系,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确保了党的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 以深入调查研究转变党的作风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更是党在转变作风进程中的基础一环。正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开篇所强调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内外环境极为复杂,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亟需纠正。对此,中国共产党将调查研究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工作方法。一方面,为保障调查研究工作的有序推进,中国共产党设立专门的调查研究机关。如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对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对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各根据地高级政府等都必须设立调查研究机关。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调查研究局,由毛泽东兼任局长、任弼时任副局长。次年3月,中央书记处发出《对于检查调查研究决定执行程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对调查研究的落实情况展开全面、细致的检查,认真评定总结后电告中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出党对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视,有效推动了调查研究工作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调查研究工作。如1942年1月至1943年3月,以张闻天为主要代表的延安农村调查团,深入陕北、晋西北开展农村调查研究,并在撰写的《出发归来记》调研报告中总结了调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也多次赴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1941年12月至1943年5月,林伯渠带领调查团前往甘泉、富县、志丹等地进行实地走访。通过调查研究,林伯渠不仅深入了解到边区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且在群众中广泛征集解决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此外,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中明确规定,陕甘宁政务人员必须要做到“调查研究,深入检查,总结经验”,这使得政务人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有据可依、有令可循,切实改善了党的工作方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进一步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与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要求紧密相连。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凝聚起了强大的民心,更以“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施效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把握相关纪律处分条规,为查摆问题、集中整治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应坚持标本兼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推动作风建设朝着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方向稳步迈进,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优良的作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22&ZD025),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建设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20CDJ005)的阶段性成果】 【人民法院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作风建设的实践探索https://rmfyb.chinacourt.org/content/202504/18/article_971984_1391020623_5996048.html
春风拂古镇,光影映笑颜。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用影像讴歌新时代发展成就,4月24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组织40多名社区摄影爱好者前往商洛丹凤开展“光影记录新时代·镜头拥抱好春光”主题摄影采风活动。 四月的棣花古镇,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处处洋溢着和暖的气息。大家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在烂漫春光中用镜头捕捉古镇在新时代下的崭新风貌。青砖黛瓦间绽放的春花、修缮一新的传统民居、游客脸上幸福的笑容,都成为摄影爱好者们重点记录的题材。 采风活动不仅为社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创作平台,用影像讲述着新时代的发展故事,同时也将满园春色尽收镜中,更让大家通过实地采风,深刻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城乡面貌发生的新变化。参与者们纷纷表示,要用更多优秀摄影作品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记录伟大祖国的发展成就。 社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用艺术形式讴歌新时代,传播正能量,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通讯员 金山) 责任编辑:汪瑢 【群众新闻网】西北政法大学社区举办居民摄影采风活动 https://www.sxdaily.com.cn/2025-04/27/content_11154742.html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高级法律研修班2024年年会暨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校友分会成立仪式在学校雁塔校区人权研究院一楼报告厅举行,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范九利出席,副校长孙昊亮主持开幕式。 本次活动分为“校友分会成立仪式”“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高端论坛”和“高级法律研修班2024年年会”三个单元。 范九利表示,学校积极推进法治建设,为社会输送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校友分会在促进交流合作、助力母校及法治事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次活动为参与者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进一步展示了学校在法治教育领域的深远思考和积极探索,为法律从业者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野和实践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交流和发展。 学校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处长、校友总会秘书长刘霖杰,党委研工部副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彩如分别介绍了校友分会情况和研究生培养情况。开幕式后,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院长陈玺主持校友分会成立仪式,西北政法大学强力教授作主题演讲。 【民生网】西北政法大学校友分会成立仪式举办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165906